“春夏養陽,秋冬養陰”,語出《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養有兩層意思,第一是增加,通過食藥、氣功、導引等方法補充人體陰陽之氣;第二層意思是減少消耗,春夏陽熱之氣盛,人體腠理開泄,陽氣易隨汗液排出,適當避暑,控制運動量可減少陽氣消耗;秋冬季節燥邪盛,易耗散真陰之氣。高世栻注解:“圣人春夏養陽,使少陽之氣生,太陽之氣長;秋冬養陰,使太陰之氣收,少陰之氣藏。”是謂春夏養陽,以養陽之生長;秋冬養陰,以養陰之收藏。對中醫治病防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春夏陽令也,春時陽生,夏時陽盛。春季為少陽之氣行令,少陽為小陽,陽氣力量弱,與厥陰陰寒之氣互有勝負,表現為天氣冷熱變化較大,陰寒之邪易直中人體傷及少陽之氣,導致少陽肝膽之氣升發不及,人體出現陽氣相對不足的病理狀態。夏時陽極盛,暑熱邪盛,太陽主行令,陽熱在外而陰虛于內,陰不能制陽,陽氣容易耗散于外,再加之大熱耗氣,氣者陽也,故大熱亦傷人體之陽。夏夜人們喜納涼,易受寒濕之邪,寒濕傷陽。夏季炎熱,人們喜冷飲,飲食太過則易傷陽,故夏時既要善處陰涼以避大熱,又要避免過食冷飲以防傷陽;夏夜納涼,當避濕露,適當蓋覆,以避寒濕。

秋冬陰令也,秋時陰收,冬時陰藏。秋季少陰行令,少陰初之陰,在五行屬金,五臟屬肺,肺為嬌臟,金刑法之氣重,故最易刑罰少陰肺,變生他病,有秋傷于燥,冬必咳嗽之說,對于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來說,秋季養肺陰尤其重要。秋時漸寒,冬時寒盛,人們喜食辛辣好飲酒以御寒。辛辣之品易生內熱,酒易生濕熱,飲食太過則傷陰。因此,秋冬之時既要避免燥邪,又要避免過食辛辣和過量飲酒,以防傷陰。

陰陽者,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故治病必求于本也。《內經》以世人之多疏忽,而善養生之圣人能識之,故言“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順從四時陰陽之變,是謂“以從其根”。(中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