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養生——從道教理念看現代健康與長壽(1-4)
養生是春秋戰國時期基于道家學說,是以老子、莊子為代表所提出的哲學思想,對道教養生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過重要的影響。近代養生學蓬勃發展,是一門以健康長壽為研究目標的學科,研究人類通過心身修養,調控個人行為,如飲食、起居、睡眠、性生活、環境居室衛生、個人衛生、良好生活習慣,并進行適當的引升鍛煉和食藥調理,以達到預防疾病、延緩衰老、獲取健康長壽的目標。
2.生命周期的客觀性
生命存在實際上是以繁殖取勝,一切對外抗爭,為的是繁殖與傳遞自己的基因,大多數動物都是終生生育,大都只能活很短時間。進化是族群中具有新形態,新功能,更能適應環境的個體逐漸取代整個族群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一代一代的族群個體共同完成。我們知道生命的衰老與時間的流逝一樣,永遠不可避免。老子說: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道德經23章,從生物學角度來說,任何生物的生存都是有周期性的,沒有永恒存在的東西,地球的壽命為100億年,星球或星系的爆炸,表明星系的生命是有限的。
3.遺傳信息是生物進化的基礎
族群進化過程中遺傳信息起決定作用,它是生物為復制與自己相同的東西、由親代傳遞給子代,也是各細胞每次分裂時由細胞傳遞給細胞的信息,即堿基對的排列順序。遺傳規律所決定的每個人種所具有的各自固定的特征。依據遺傳的特征(膚色、發型、頭型、面型等)人類分為黃色人種、黑色人種、白色人種及棕色人種等。
4.人究竟可以活到多少歲?
古人云“人生七十古來稀”。清朝時人均壽命33歲,民國時期只不過35歲,而目前我國的人均壽命已達75歲。那么,人的壽命究竟該有多長呢?根據科學原理,哺乳動物的自然壽命是性成熟的8~10倍,人性成熟為14~15歲,故人的壽命為110~150歲;哺乳動物自然壽命是生長發育期的5~7倍,人的生長發育期是20~22歲,故人的壽命為100~150歲;人的體細胞分裂周期為2~3年,人的體細胞可分裂50次,故人的壽命100~150歲。
為什么有些人活不到自然壽命?首先與先天遺傳有關,東漢王充《論衡》:“夫稟氣渥則體強,體強則命長;氣薄則其體弱,體弱則命短。”提出人的壽夭取決于稟受父母先天之氣的強弱。明代張景岳:“先天強厚者多壽,先天薄弱者多夭。”(《景岳全書·傳忠錄·先天后天論》,1998年《》發表了“ of Life-Span by of into ”把端粒酶的相關基因導入到人的體細胞內,發現細胞的壽命大大延長,建立了端粒縮短和體外細胞衰老的關系,認為基于端粒酶延長人的壽命的治療將在下一個10年內實現。端粒酶是合成端粒并維持其長度的特殊核糖核蛋白酶復合體,活化后能以自身RNA為模板合成端粒DNA并添加到染色體末端。人體細胞衰老取決于細胞分裂,整體細胞壽命由種群倍增或細胞增殖數目來衡量。而細胞已分裂次數和預測將分裂次數可用端粒的長度作為指標。在細胞分子水平上,染色體末端端粒的損耗是衰老的重要機制,端粒丟失最終可造成細胞衰老直至凋亡。仍然有許多問題:不能確定端粒的長度和衰老之間的關系是否是隨機的。雖然看起來變化端粒的長度通常影響衰老的速度,是否有其他的原因?
其次取決于環境因素和個體生活習慣,《呂氏春秋》:“輕水所多禿與癭人,重水所多尰與躄人,甘水所多好與美人,辛水所多疽與痤人,苦水所多尪與傴人。”闡明水質與健康的關系,明代張景岳在承認人的先天遺傳與壽夭關系密切時,更為注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為:“后天之弱者常知慎,慎則人能勝天矣”。道教教義:“我命在我不在天”,強調個人的生命,能由自我決定。科學研究表明:外界因素對個體壽命的影響起50%的作用,50%取決于內在因素,其中25%是由遺傳基因塑造。
——上海道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