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怎么養生

春天的特點春季的特點:“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春歸大地,陽氣升發,蟄蟲蘇醒,萬物始生。自然界生機勃勃,欣欣向榮。按五行學說,春應五臟之肝,屬木。

春季養生方法

精神調養】戒怒:春應肝。肝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郁而喜調達。春天容易肝火旺,應制怒,以順肝調達舒泄之氣。應“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適應自然界勃勃生氣,以利春陽生發之機。可登山踏青,賞花嬉戲,陶冶性情。

【起居調養】春天白天漸長,人應晚睡早起,以適應自然界生發之氣。中醫認為:人體的陽氣入于陰則寐,陽出于陰則醒。所以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即少睡多醒,使人體的陽氣升發于外。春天衣服不可驟減。春季乍暖還寒,應春捂秋凍,以免受寒,克伐人體的陽氣。衣著宜“下厚上薄”,以養陽之生氣。中醫認為:腳是人體的根,護住腳不受寒,就是護住了人體陽氣升發之根。

飲食調養】辛溫升散之品,以助陽氣升發。如:麥(甘)、棗(甘)、豉(能升能散)、茼蒿、蔥、香菜等。肝過旺。肝氣過盛,在飲食上有幾種調理方法,一是少食酸味食物,因為酸味應肝木,少食酸味以防助長肝氣;二是多食甘味食物,因為甘味應脾土,多食以防肝乘脾而致病;三是多食辛味食物,因為辛味應肺金,多食辛味以防肝木侮肺金。

【防病保健】選用薄荷、荊芥等以順春升之氣。春夏養陽:“冬至一陽生”,春夏人體的陽氣隨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升發,逐漸陽盛于外,應以調養陽氣為主,用藥以辛溫為主。

夏季怎么養生

夏季的特點夏季萬物生長,郁郁蔥蔥,萬物華實;天地氣交,陽極陰生,夏至一陰生。夏屬火,應五臟之心;長夏(小暑、大暑即“三伏天”,濕熱最盛)屬土,應五臟之脾。夏季心旺腎衰:外熱內寒,伏陰在內。

夏季養生的方法

【精神調養】心主神志,心為神之主,脈之宗,起著主宰生命活動的作用。調吸靜心,神清氣和。戒大喜,夏應心,大喜可致心氣渙散不收。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煩,而煩則更熱,可影響人體的機能活動,從而產生許多精神方面的不良癥狀。特別是在氣溫高、無風、早晚溫差變化不明顯時,更易使人心胸憋悶,產生焦躁和厭煩的情緒,從而引發病癥。所以,夏天要心靜。如何做到心靜呢?一是要清心寡欲,少一分貪念,就會少一分心煩。善于調節心情,尤其不能大喜大悲。二是要多閉目養神,多靜坐,可以排除心中的雜念。

【起居調養】晚睡早起,午睡,以適應生長之氣。所以應“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夏季晝長夜短,人要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虛的變化,應該晚些入睡,早點起床。因為天氣炎熱,人晚上不易入睡,而天亮得早,人也醒得早,所以容易造成睡眠不足,容易“夏打盹兒”。因此,有條件的要增加午休時間,以消除疲勞,保持精力充沛。上班族每天要保證6~8小時的睡眠,否則身體會吃不消的。

【飲食調養】夏季的飲食較其他季節更為重要。因為夏季陽氣盛于外,而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故夏季應該飲食清淡,少食肥甘厚味,多吃綠葉菜和瓜類等水量多的蔬菜水果,如苦瓜、絲瓜、南瓜、黃瓜等。飲食不要過咸、過甜,少食辛辣油膩的食物,如羊肉、牛肉、豬肉、辣椒、蔥等,以免發生內熱而誘發其他疾病。另外,在早、晚餐時喝點粥和湯大有好處,既能生津止渴、清涼解暑,還能補養身體。

【防病保健】苦夏:有些人夏季會有胸悶不適、食欲不振、四肢無力、大便稀薄等癥狀,上醫院檢查卻查不出什么器質性病變。苦夏是夏季常發生的一種病癥。在治療上,主要是減少食量,清淡飲食,少吃油膩,以使脾健胃和。冬病夏治:三伏天,陽氣最盛,可以使患者的陽氣充實,增強抗病能力。在冬天發作時治療,在夏天未發病時“培本”以扶助正氣。人體正氣旺盛,抵抗力增強,到了冬天就可以少發病或不發病。所有陽氣不足、肺氣虛弱、虛寒疼痛和一些免疫功能低下類疾病,在春夏治療都會比其他季節治療效果好。如,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等呼吸道慢性疾病,類風濕性關節炎、結腸炎、凍瘡、胃痛、頸椎病、慢性腹瀉等。

秋季怎么養生

秋季的特點秋季是收獲的季節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自然界陽氣漸收,陰氣漸長,天氣由熱轉涼,人體也開始陽消陰長。秋屬金,內應于肺,在志為悲憂。

秋季養生的方法

【精神調養】登高遠眺,心曠神怡,“使志安寧,以緩秋刑,以斂神奇,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季要注意養肺,精神情志方面的養生也非常重要,要保持內心寧靜,培養樂觀情緒,要注意休息,減緩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可以參加一些登高賞紅葉等有意義的活動,登高遠眺,飽覽奇景,有心曠神怡之感,可以使一切憂郁、惆悵頓然消失。

【起居調養】早睡早起。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早起,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之太過,以應“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秋凍”是秋天的穿衣原則。秋天衣服不要一下穿太多,使機體逐漸適應轉冷的天氣,增強抵抗力。特別是早秋,更要凍一凍。正如民間流傳的諺語“春捂秋凍,不生雜病”。《黃帝內經》也提到了“秋天薄衣御寒”的養生之道。

【運動調養】叩齒吐納。清晨,靜坐,叩齒36次(門牙健脾胃,磨牙補腎),用舌在口中攪動,待口中滿津液,分3次咽下,意送至丹田,稍停,做腹式呼吸。吸氣時,舌抵上顎,用鼻息氣,意送丹田。呼氣時,默念“審”音,但不出聲。腹式呼吸30次。秋季時還要堅持鍛煉,如每天早、晚到室外散步、慢跑等,每次5千米為好,以增強免疫力,預防呼吸系統疾病。

【飲食調養】秋季多燥,若燥氣過盛,應少食辛味食物,因辛味應肺,以免助長肺氣;應多食酸味食物,因酸味應肝,多食酸味可以防止肺金乘肝木;應多食柔和、滋陰潤燥之品,以防秋燥傷肺。具體食物如下:燥金之氣過旺,減辛(散),酸(收):番茄、馬齒莧、柿子、李子、楊梅、山楂、橘子、橙子、梨、桃、檸檬、橄欖、葡萄、枇杷、石榴、獼猴桃。滋陰潤燥,芝麻、牛奶、蜂蜜、核桃、藕、梨、山藥、蘿卜等。適當喝粥,能和胃健脾,潤肺生津,養陰清燥。在煮粥時,適當加入梨、蘿卜、芝麻等藥食俱佳的食物,更具有益肺潤燥之功效。要多飲水,飲水要少量、多次,慢慢飲,以維持水代謝平衡,防止皮膚干裂、邪火上侵。每天的飲水量因人而異,一般一天2000毫升。但要忌寒涼之飲,吃得太涼容易傷胃。

【防病保健】宜加酸溫之藥:芍藥、烏梅、五味子等;宣肺化痰,益氣養陰:百合、杏仁、川貝、沙參、天花粉等。

冬季怎么養生

冬季的特點冬季的特點:陽氣潛藏,陰氣盛于外,草木凋零,蟄蟲伏藏,冬主閉藏。

冬季養生的方法

【精神調養】神靜是指精神情志安靜平和,做到“無擾乎陽”,令陽氣伏藏,即:“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要操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起居調養】早睡晚起,必待日光:以利陽氣潛藏,陰精積蓄。以應“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中醫認為人體的衛氣司開閡,出汗是陰精和陽氣協調作用的產物。冬天天地氣閉,血氣伏藏,出汗會發泄陽氣。所以不應出汗,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人體陽氣好比天上的太陽,賜予自然界光明與溫暖,失去它萬物無法生存。同理,人體如果沒有陽氣,將失去新陳代謝的活力。所以,冬天起居調養切記“養藏”。

【運動調養】適當運動,冬至后更要增加運動。戶外運動可以促進熱量的產生,調節新陳代謝的機能,可以增強大腦皮層興奮和體溫調節功能。由于冬季天氣寒冷,四肢較為僵硬,所以鍛煉之前的熱身活動非常重要;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原則。

【飲食調養】冬季飲食以滋陰潛陽為主,以遵循“秋冬養陰”、“無擾乎陽”、“虛者補之”、“寒者溫之”的古訓。冬季嚴寒,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襲,要食用一些滋陰潛陽之物,首先要選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物,但不宜燥熱,同時也要多吃新鮮的蔬菜水果。特別注意先要弄清楚自己的體質,如果屬于寒熱性質的,一般不應該熱補,而胃腸不好的人,也要調節好胃后才能進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