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科普】“驚蟄”節氣養生小妙招:順應春氣,調養身心
驚蟄(公歷3月5日-6日)是春季第三個節氣,意為“春雷驚百蟲”。此時氣溫回升、雨水增多,蟄伏的昆蟲與動植物逐漸蘇醒,自然界陽氣升發,人體氣血也從“冬藏”轉向“春生”。
中醫認為,春季對應肝臟,而驚蟄時節肝氣旺盛,易克脾土(肝木過旺影響脾胃功能)。養生重點在于疏肝氣、健脾胃、防外邪,具體可從以下五方面入手:
疏肝理氣,避免肝火過旺
春屬木,肝主疏泄,與春季生發之氣相應。肝氣郁結或過旺易導致情緒煩躁、失眠、頭痛、目赤等癥狀。
(1)?情志調攝:保持心情愉悅,避免生氣焦慮,可聽舒緩音樂、練習書法或戶外踏青。
(2)?飲食推薦:
多吃綠色蔬菜(如菠菜、薺菜、芹菜)清肝火;
飲用菊花枸杞茶(菊花3克+枸杞5克)疏肝明目;
少吃辛辣、油炸食物,避免助長肝火。
(3)?穴位按摩:按揉太沖穴(足背第1、2跖骨間凹陷處)、行間穴(足背第1、2趾間縫紋端),每次3分鐘,可疏解肝郁。
健運脾胃,化解“春困”
肝氣過旺易傷脾,加之春季濕氣漸重,易導致脾胃虛弱,出現疲倦乏力、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等“春困”癥狀。
(1)飲食推薦:
多吃健脾祛濕食物,如山藥、小米、薏米、茯苓粥;
適量吃辛甘發散之品(如韭菜、蔥、香菜)助陽氣升發。
(2)食療方:山藥蓮子紅棗粥(山藥50克+蓮子15克+紅棗5顆+粳米100克),健脾益氣。
(3)穴位保健:每天按揉足三里(膝下3寸)、中脘穴(肚臍上4寸),增強脾胃運化功能。
防“倒春寒”,避風邪
驚蟄后冷暖交替頻繁,風邪、寒邪易侵襲人體,引發感冒、關節痛等。
防護建議:
飲食原則:
少酸多甘,清淡為主
運動養生:
升發陽氣,適度舒展
推薦運動:
(1)?晨起散步:日出后慢走30分鐘,促進氣血流通;
(2)?傳統功法:練習八段錦(如“調理脾胃須單舉”)、太極拳,舒展筋骨;
(3)?拉伸導引:多做擴胸、伸懶腰動作,緩解肩頸緊張。
注意:運動以微汗為宜,避免大汗耗傷陽氣。
三、驚蟄養生禁忌
驚蟄養生重在 “順應天時”:疏肝氣以助陽氣升發,健脾胃以防濕困,避風寒以護衛表。通過飲食、運動、情志的調和,讓身體與自然同步,為一年的健康打下基礎。順應春生之機,喚醒身心活力!
中醫科 | 國醫館
國醫館秉持傳統康復與現代康復相結合的全面康復理念,提供一站式康復服務,推行預防、治療、康復三者結合的健康管理模式,以中醫氣血、津液、臟腑、筋骨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康復技術,形成具有脊柱脊髓損傷康復、關節損傷康復、腦卒中運動障礙病康復等中醫特色的康復體系,依托“康復醫學重中之重研究中心”,開展脊柱微調手法、密集針刺法、輪椅太極拳、三步摩腹法等中醫特色療法結合全自動機器人步態訓練、外骨骼機器人等先進的康復技術,起到整體康復療效。
胡啟龍
主任醫師
擅長:診治兒童青少年和成人的脾胃失調,頸肩腰腿痛,失眠,中風及中風后遺癥,脊髓損傷等疾病的中醫傳統康復治療。
專家門診時間:
中醫科特需門診:每周四上午
中醫科:每周三下午
邵啟蕙
主任醫師
擅長:慢性咳嗽、哮證和喘證;“中風”等血管性疾病;不孕不育;消渴;胃腸道疾病的治療。
專家門診時間:
中醫內科:每周一下午
袁力
副主任醫師
師承于“岱下名醫”呂學泰老前輩
擅長:心腦血管病、糖尿病、支氣管炎、慢阻肺、胃脘痛、泄瀉、結石、泌尿系感染、耳鳴、多汗癥、不寐、眩暈、感冒、亞健康、皮膚病等疾病的辨證施治。
專家門診時間:
中醫內科:每周一上午、每周三上午
地點:
上海市松江區光星路2209號
國醫館樓(7號樓)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