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太極養生資深專家陳師行告訴大眾,太極拳是最有效養生方式
人們不斷與侵害肌體的疾患斗爭著,從而積累了大量的養生知識和祛病方法,我國的太極拳就是其中一種。太極拳雖屬于中華武術的范疇,也可以說是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通過練習太極拳可以達到祛病、養生、延年的目的。武術可分為內家拳和外家拳兩大類。外家拳以練筋、骨、皮為主,而以太極拳為主的內家拳則以養氣、通絡為主,也可以說以放松、調整周身氣血為主,屬于氣功之范疇。所以為了養病,調整氣血的運行,恢復體內的正常循環,練太極拳最為適宜。
練太極拳,不是僅僅一般得學習拳式,必須懂得很多基本功,必須做到“放松”、“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故練功必須令其氣順,不可叫氣道結滯,所以說:練拳不可閉氣、使力,總以放松、沉氣為主。在練拳時要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由于以上的要求,使得練太極拳的人們在練拳過程中注意放松并調整呼吸,每次練拳下來心情舒暢精神飽滿。(注意:初學者打拳時應自然呼吸,不宜刻意地調整呼吸去配合動作,呼吸和動作的配合,是練拳到一定階段后,自然而然會得到的一個結果。)身體微微出汗,增加體內的新陳代謝,從而起到了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運動生理學告訴我們,任何運動項目必須具有一定的強度,并且是持續時間比較長的強度,才可能對增進人體健康,特別是對人體的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產生較大的影響。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合理的結合,對提高循環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是必不可少的。太極拳充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它既是武術又是文化,它既練內(心)又練外(體),精氣神兼練,既有養生健身價值,又有藝術欣賞價值。
從二十一世紀起,人類的生活方式將發生明顯變化。其方面之一,就是重視健康,注重通過鍛煉得到健康的身體。而人們的健身方式,都將更多重視下肢運動,比如從事步行運動等。
常年堅持練太極拳的人普遍反映其大腿結實粗壯。體育專家認為,大小腿肌肉群的高功能運動,使人體如同增加了許多小水泵,幫助心臟工作,即減輕了心臟負擔,又有利于心血管系統的健康。由于太極拳重視人體下盤功力訓練,有利于氣血下行,調整人體上盛下衰狀態,可防治血壓高、跌跤等病癥,有抗衰老的功能。美國醫學界已把老年人由于跌跤而死亡的現象,列為導致死亡的第三大原因。他們政府肯撥款支持關于太極拳可防治跌跤現象的科研項目。太極拳近兩三年在美國發展特別快,這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重視加大人體下部運動量,大大有利于避免上盛下衰的“時代病”。常言“人老先從腿上老”,中年以上的人往往出現上盛下衰的諸種疾病。從中國傳統醫學角度來說,“上盛下衰”指的是中年老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而出現的血壓升高、心虛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食滯便秘等癥候群。患者看上去往往是紅光滿面,并無病容。然而,由于下元虛虧,腿腳發軟,行動不便,走路時間一長足后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中醫認為,人年過四十,肝腎易虧,猶如根枯而葉黃。澆水灌肥應從根部著手,滋肝補腎,乃是養生保健的秘訣。除了服用一些有滋補作用的食品和藥品外,重要的是加強人體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運動。因為人體丹田與命門之間(即小腹部位),正是人體吸收的各種營養轉化為精血(及內分泌)的最關鍵最根本的部位。所以增強小腹、腰、襠部位及下肢運動正是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的最基本的環節。腰脊和腿部運動增強,自然血脈流暢,精神旺盛,長久不衰,從而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諸癥。太極拳不僅強調肢體放松,而且練拳全過程都要求精神放松,使大腦抑制與興奮相結合,因而它還有利于心態平衡。所以,針對當今的生活方式,練習太極拳是一條非常可靠的健康之路。只要你每天堅持練拳,它就可以使你持久地保持身心平衡。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