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院

養生節氣圖片_24節氣 養生_養生節氣夏至

清明節氣養生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并不固定在某一天,但以4月5日最常見。清明節氣因為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而得名。清明是反映自然界物候變化的節氣,這個時節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斷雪,氣溫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既是傳統節日又是養生節氣。中醫認為,清明時節的養生要做到“動靜相宜”,“動”表現為調節著裝、飲食、情致等,做到“清”身爽形、“清”心“清”肝;“靜”則指優質合理的睡眠。

1.清明飲食原則:清明養好肝,“兩多一少”很重要。

1.1.多吃“柔肝”的食物:多吃“柔肝”食物,飲食宜溫,以清補為主。因為正值肝陽上升時節,可多吃薺菜、山藥、菠菜、銀耳、大棗等。

1.2.多吃“祛濕”的食物:可選擇一些溫胃祛濕的食物,如:白菜、蘿卜、芋頭等。

1.3.少吃“生發”的食物:有慢性疾病的人要忌口,少食發物,如:海鮮、雞、羊肉、腐乳等。

1.4遠離發物,防止舊病易復

春回大地,萬物復蘇,春天人體陽氣升發的同時,也易引動體內伏邪,引起舊病復發,特別是過敏性疾病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發作。

遠離過敏源是預防過敏性疾病的首要措施,天氣晴朗,陽光普照的時候,及時晾曬衣物、床褥也能殺滅致敏微生物,減少過敏癥狀的發生。

2. 穴位按摩

清明養肝可經常敲打或按揉以下兩個穴位,具有疏肝解郁功效。

2.1行間穴:在大腳趾和二腳趾縫上,是瀉心火的穴位。

春天肝火盛,會導致牙痛、腮幫子腫、口腔潰瘍、鼻出血等癥,這表明火已經從肝經進入到心經,多揉“行間穴”,就可以把心火從這里散出去。

2.2:太沖穴在腳背上大腳趾與二腳趾結合處向足背上推,推至凹陷處,堪稱人體第一大要穴。是肝經的火穴,能夠把肝氣肝火消散掉。通過按揉“太沖穴”,可以讓人體郁結的氣最大限度地沖出去。

2.3按揉方法

找到穴位后,用拇指指腹或拇指關節輕輕按壓穴位,開始輕柔地按摩,然后逐漸加大力度??梢圆捎眯D、揉捏或者輕擊的方式,每種方式持續1~2分鐘,一般每天按摩1~2次。

3.起居養生:夜臥早起

春為肝氣當令。春主生發,立春之后,人體內的肝氣逐漸旺盛,在清明之際達到最旺,而陰氣相應逐漸消退。此時節,應有意識地調整作息,做到晚睡早起(晚睡并不是指熬夜)。

中醫認為,辰時即上午7點到9點,人體足陽明胃經當令,應吃好早餐以養護胃氣。同時,睡好“子午覺”(中午11點到13點的午覺,晚上11點到凌晨1點的晚覺),補足精力,以防春困。一般情況下,成年人每天保證6-8小時睡眠即可。另外,適當戶外鍛煉、注意開窗通風、聽音樂、踏青等,都能舒經活絡,保持心情舒暢。

4. 情志方面:注意保持良好的情志,切莫悲傷過度

清明節是重要的祭祀節日,通過祭祖和掃墓活動來緬懷先人,寄托哀思。當看到親人的墓碑,許多人難免睹物思人,悲痛萬分。春季又是多種精神疾病的高發期,再加上清明掃墓容易使人情緒低落、抑郁,誘發精神疾病。因此,清明前后人們不要過于悲傷,要保持穩定的情緒和舒暢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