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賈旭東教授的“太極之道”一文始發于2018年,文中對太極拳的歷史進行了回顧,提出了“丹道”、“武道”和“禪道”的太極理論,介紹了國家版權課程《禪道太極》的基本理念和體系結構,澄清了社會大眾對太極的四個普遍誤解,對傳統太極的傳承與發揚提出了對策建議,具有重大的理論創新和現實意義。特此重發,以饗讀者。

丹道、武道與禪道

太極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瑰寶,更是中國傳統哲學與世界觀的精妙體現和運用,但其最初的起源卻一直眾說紛紜。

根據吳氏太極當代宗師吳圖南老先生的考證,太極拳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在南北朝(宋、齊、梁、陳)的梁時(公元502-557年)已有人習練太極拳,但究竟是誰發明了太極拳卻一直未有定論。

至元末明初,道家武當派一代宗師張三豐集前人之大成,成為太極的中興者,將其發揚光大并綿延傳至今日,產生了武當太極、青城太極、趙堡太極、陳氏太極、楊氏太極、吳氏太極、武氏太極、孫氏太極等諸多傳統太極流派。

武當太極、青城太極等太極流派上溯至張三豐祖師,是歷史最悠久的太極,且至今綿延不絕,仍在道家各主要門派及道家人士中傳承,也與流傳于武林中的其他太極流派頗多差異。

因為,從張三豐祖師開始,道家人士習練太極的目的,都不是為了稱雄武林,太極只是其道家內功的外練之術。雖兼有健體防身之效,但道家太極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卻是修煉內丹,即通過太極身法的外練,結合道家內功的修煉,實現煉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追求道家修煉的最高目標——煉虛合道。

因此,從修煉目標來看,道家太極其實并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太極拳”。我們講某某“拳”,其實是在講一門武術。故而我把這些傳承于道家的古老太極流派,稱之為“丹道太極”。

而當“丹道太極”從道觀逐漸流傳到武林后,就成了現在我們所說的“太極拳”,成為代表中華武術最高境界的拳種之一,至今已演化出趙堡太極、陳氏太極、楊氏太極、吳氏太極、武氏太極、孫氏太極等諸多流派。

太極拳與形意拳、八卦掌并稱為中國武術三大內家拳,但從習練者數量和影響來看,太極顯然比形意、八卦流傳更廣、影響更大。

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曾打遍京師無敵手,人稱“楊無敵”,其嫡孫、楊氏太極宗師楊澄甫說:“太極是柔中寓剛、綿里藏針之藝術”,這種以柔克剛、四兩撥千斤的高深境界令無數武林人士向往,競相傳習,加上后來國家的改編和推廣,使得太極拳成為武林中知名度最高的拳種。

從練習目標來看,武林中人習練太極的目標顯然與道家人士不同,他們是要練出精深武功,追求武術技擊之道。因此,我把這些流傳在武林中的太極流派稱之為“武道太極”。

那么對現代都市人來說,如果想要練習太極,應該確立怎樣的目標呢?隱居深山、修道煉丹?這是絕大多數現代人都不太可能也不現實的追求!

“太極十年不出門”,練就上乘武功?在告別了冷兵器時代的今天,那只是武林人士基于傳承文化之使命而必須為之的事業,但對大部分普通習練者來說同樣不現實,也沒有必要!

我們只能在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以太極之法強身健體、修身養性,進而悟道明心、洞見人生真相!這是我多年來所探索的第三條太極之道——“禪道太極”。

“禪”,是梵語之音譯簡稱,全稱“禪那”,意為“靜慮”,是儒釋道三教之共法,中華傳統文化之心髓。我自17歲上大學時開始,隨三位武林老前輩學習太極,此后至今習練不輟。

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

作者大學時代與恩師

同時也因練氣功而接觸到禪修,后深入學習了南傳、漢傳和藏傳的多種禪修法門,發現太極與禪存在天然的契合:太極是在運動中禪修、在禪修中運動的最好方式,禪與太極的融合既能幫助現代人修復疲憊的身心、超越紅塵的煩惱,更能開發自性的智慧、回歸生命的本體,這是“禪道太極”的最高目標,每個人都有可能達到。

“禪道太極”不追求技擊功夫,更不修煉內丹,因為那是“武道太極”和“丹道太極”的任務!“禪道太極”是通過傳統太極拳架的練習,配合道家養生功法,使修煉者身心健康,進而以此為器,開發智慧,追求禪家明心見性的最高境界。

當然,由于“禪道太極”原汁原味地繼承了傳統太極規范的拳架,因而如果練習者將來想走上“武道”甚至“丹道”,“禪道太極”的練習都能為此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果說“武道太極”是“太極拳”,那么“丹道太極”就是“太極道”,而“禪道太極”則是“太極禪”,三者雖外形相似,但卻是從追求目標到習練方法都不完全相同的三條太極之道。

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

作者和當年武術隊的小伙伴們

你為什么誤解了太極

如上文所述,太極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筆者將其分為“丹道太極”、“武道太極”與“禪道太極”。

而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知名度最高的項目,也似乎是中國普及率最高的運動,且已走向全球。據不完全統計,包括中國在內,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練習太極拳者已近3億人。

但本文要指出的是,面對普及率如此之高、發展如此蓬勃的一項世界級運動,現代人的認知中卻充滿了誤解!其誤有四:

第一個、也是最大的誤解是:“拳”“操”不分。

如果你對公園里的“太極拳”習練者加以觀察就會發現,練習道家的“丹道太極”和趙堡、陳氏、楊氏、武氏、吳氏、孫氏等傳統“武道太極”的人非常少,而大多數人都在練習以“24式簡化太極拳”為代表的套路動作。

實際上,“簡化太極拳”以及各種表演式和競賽式“太極拳”,都是參考傳統太極拳架而設計的一套與之類似的動作組合而已;

從練習目標與方法體系來看,它們與“丹道太極”、“武道太極”乃至“禪道太極”都有著根本的不同,完全是迥異的運動體系,其準確的名稱應當是“太極操”或“太極舞”,將其命名為“太極拳”從一開始就是完全錯誤的!

“太極操”和“太極舞”的練習目標主要是健身,同時兼有表演功能,實際就是一種帶有中國文化特質的團體操或團體舞。

學習這種套路動作,既不需經過傳統太極中樁功、步法等基本功的訓練,更沒有最關鍵和核心的“擺架子”環節,而是直接模仿和學習動作。

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_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

作者幫老師開班教拳

套路動作熟練后,既不會如“丹道太極”般轉入內丹功夫的修煉,也不會如真正的太極拳——“武道太極”般進行推手、散手等技擊訓練,更不會如“禪道太極”般與禪修心法相結合,從修身轉為修心。打出一套規范漂亮的動作,并以此健身和表演就是這些“太極操”、“太極舞”運動全部的內容和終極的目標,它怎么能夠被稱為“太極拳”呢?

在《返道而行》(重慶出版社,2015)一書中,作者湯慶章先生就曾指出:

“國家廣泛推廣普及的簡化太極拳,以高、難、美、齊等外在形式為標準的各種‘表演、競賽’活動,都需要一個統一的評判標準,這更加重了太極拳的形式化和標準化的趨勢,于是太極拳就被改造成像工業技術產品一樣批量生產的千人一面整齊劃一的集體舞、團體操”

“我們現在普遍看到的,是以展示和表演為目的,給別人觀賞的舞蹈式、體操式的慢速運動,是體現集體主義原則的團體性運動,而不再是強調個人體悟和涵養心性的太極拳了”。

當然,筆者并不反對國家編創和推廣這些“太極操”、“太極舞”運動。其初衷也是為了更好地讓太極運動惠及百姓。無論什么年齡的習練者,即便堅持練習這些“太極操”和“太極舞”,也能夠取得一定的健身功效,這當然是有益于社會的。

但“拳”、“操”雖一字之差,代表的卻是完全不同的運動理念、目標和練習方法,為什么不一開始就將其命名為“24式太極操”或“24式太極舞”呢?這不是名實相符嗎?

這樣就不會在公眾認知中,將這種仿前蘇聯集體操而編排的表演性運動項目,和傳統的太極拳混為一談,太極這一蘊含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核心理念與哲學精髓的高深運動體系,也不會成為今天普遍存在于國人認知中的“花拳繡腿”,并且被“一個大西瓜呀,從中分兩半啊,你一半呀,我一半呀……”這樣地戲謔和娛樂了!

遺憾甚至令人悲哀的是,一開始就謬以千里的錯誤命名,加上全民體制下的長期推廣,使得表面上看起來,太極拳運動蓬勃發展甚至已走出國門;但實際上,傳統“丹道太極”和“武道太極”的愛好者與習練者數量遠遠少于“太極操”和“太極舞”,而“太極操”與“太極舞”的廣泛普及,又造成了下面三個常見誤解,形成惡性循環。長此以往,必將“以誤傳誤”,造成“假作真時真亦假”的局面,威脅到傳統太極的生存、傳承與發展。

第二個誤解是:老人運動。當筆者向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推薦太極時,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太極拳好是好,但還是等我退休了再學吧。”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普遍誤解,還是來自“太極操”和“太極舞”的普及。

當公園里滿頭銀發的老人們集體起舞“太極拳”的景象,成為一道都市的風景,當展示中華傳統文化的影視作品中,常常出現老人們集體練習“太極拳”的壯觀場景;長此以往,太極拳在人們的認知中,就逐漸被貼上了“老人運動”的標簽。同時,這個誤解和第三個誤解又互為因果,相互強化。

第三個誤解:運動量小。當年輕人看到公園里老人們練習的“太極拳”大多動作緩慢而柔和,就想當然地以為這是一種運動量很小的運動。

加上多是老年人在練習,這兩個誤解就建立了一種貌似必然的邏輯:因為老人體力弱,無法進行高強度運動,太極拳(實際是“太極操”或“太極舞”)看起來緩慢輕柔,又多是老人在練習,說明它一定運動量小。

一旦有了這樣的普遍認知,最適合、最需要、最容易受益于太極的中青年人,就對太極望而卻步,產生等退休后再來學的想法。

第四個誤解:無法技擊。

當人們把“太極操”、“太極舞”當成了太極拳,也很少看到真正太極拳的技擊訓練,而頭腦中又充斥著老人們集體操一般慢悠悠運動的場景,自然會懷疑,這樣的東西能叫做“拳”嗎?這么慢吞吞的“拳”怎么能技擊呢?

人們不知道,太極的慢只是其訓練方法,在技擊應用中不僅不慢,反而是迅雷不及掩耳,能夠“后發而先至”地克敵制勝。

若不能技擊,楊氏太極拳創始人楊露禪怎么會打遍京師無敵手,被稱為“楊無敵”呢?若沒有技擊能力,作為一種武術門類如何能在當時的武林中立足呢?

由于年輕人普遍對太極有以上誤解,使得他們在選擇運動項目時,會去健身、跑步、游泳,認為這些項目運動量夠大、鍛煉效果夠好;會去練習瑜伽、拳擊、跆拳道,因為這些運動項目夠時尚、有現代感,所以很少會選擇太極。

這又走入了一個怪圈:年輕人因為這些誤解而不愿接觸、了解和學習太極,這使得哪怕“太極操”和“太極舞”的練習者中,中老年人的比例都越來越高,又更加加劇年輕人的誤解,如此惡性循環。

長此以往發展下去,必然造成傳統太極的傳承之憂,因為高深的太極功夫,絕不是退休后才來學習的老人可以練出來的!

筆者17歲開始學修太極,當時的授業恩師何堅老先生已70歲高齡,當年曾受國家體委之邀赴京參與編排“24式簡化太極拳”,卻堅決反對這一做法的他多次告誡我:“小賈,你一定不能練那個‘太極操’,要好好學傳統的太極拳,將來有機會教給更多的人。你們再不努力,將來可能我們的子孫后代要到日本、韓國、美國、法國才能學到真正的太極了!”何老師的擔憂,代表了那一代老武術家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無奈和悲哀。

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

作者大學時代與恩師何堅老先生

近30年過去,讓何老師當年就憂心忡忡的狀況一點都沒有好轉,甚至愈演愈烈。“太極操”、“太極舞”仍然大行于世,傳統太極少人問津,世人的誤解更越來越深。

隨著這些老前輩們一個個離世,而我等偏又如此不濟,德業修為都遠遜于前輩,這中華文明的瑰寶靠誰來傳承?每念及此,鄙人雖名微德薄,亦無法不悲從中來!

筆者以為,在當前傳統文化復興的大勢下,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哲學理念的精華和最佳載體,太極運動亟需大力發揚和推廣,但首先應正本清源,為其正名和勘誤。

解鈴還須系鈴人,此誤因政府主導而生,還應由政府推動而解。官方應把所有的表演性、競賽性太極運動項目名稱正式改回“太極操”、“太極舞”,厘清這些運動項目與傳統太極的差別,通過大眾傳媒糾正公眾的錯誤認知。

進而從資金、人才、場地等方面對所有傳統太極流派給予大力扶持,讓那些傳統太極的傳承人可以毫無后顧之憂地教學授業、培養人才,這才能從根本上推進太極的傳承與發揚,何老師當年的擔憂庶可稍解!

何謂“禪道太極”

按照習練目標和方法的不同,上文將太極功夫分為三條道路:丹道、武道和禪道。從練習方法來看,“丹道太極”、“武道太極”與“禪道太極”在筑基和入門階段基本是一致的:

首先要練習樁功、步法等基本功,為套路練習、即傳統所稱“盤架子”打下基礎;繼而通過練習拳架動作,掌握一套或多套前人已經編排好的套路。

傳統的太極教學絕非如現在很多公園里的教法,一開始就學拳架套路,能打出一套動作就好像會了太極,那樣學會的只是“太極操”而已。

傳統的太極練法要一個動作一個動作學,從外形到應用,完全熟練掌握了上一個才能開始學下一個,一套拳架學完可能要好幾年時間。

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_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

作者習練太極樁功

而且,最關鍵的環節是,每個動作的學習,都要經過“擺架子”或者“定架子”的階段,以實現肌肉記憶。我們有時會說某個人喜歡“擺架子”,顯然這個詞帶有貶義,而實際上其本義并無褒貶,就是指這個傳統太極練法中的關鍵環節。

“擺架子”階段雖然比較艱苦,但無論從健身還是提升功力的角度來看,這個階段都是必不可少而又實際上提高最快的。如果沒有經過這個階段的練習,整套拳架就難免走樣,無論是養生還是技擊,練習者都很難真正入門。

經過了拳架練習,當習練者已經完整掌握了一套或多套拳架動作,也達到了健身筑基的目的之后,三條太極之道開始有了不同的走向:

“丹道太極”的用功方向將回到道家內丹功夫的修煉,按照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次第,實現道家性命雙修的目標。

“武道太極”將開始進行推手、散手乃至實戰等技擊練習,以增強習練者的實戰功力和技巧,走向武術搏擊之道。

而“禪道太極”則既不練習聚氣結丹、也不練習推手技擊,而是引導習練者反觀自心,通過與禪法的結合走向內心世界的探索。

因此,“丹道太極”最終追求的是道家“長生久視”之道,“武道太極”追求的是武家“武林至尊”之道,而“禪道太極”追求的則是禪家“明心見性”之道。

如果說,練習“武道太極”的成功標志是戰勝了對手的話;那么“丹道太極”的成功則體現在戰勝自己,即所謂“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而“禪道太極”,既不追求戰勝別人,也不需要戰勝自己,因為那都會帶來二元的分別與對立,“禪道太極”追求的是真正認識自己、接納自己,回歸心物一如的本初境界。

廣義而言,一切以禪修為終極目標的太極修煉體系,都可稱為“禪道太極”,因為禪本無相,無論拳架動作如何,只要其心法有禪、目標是禪,那就是走在“禪道”上。

狹義而言,“禪道太極”是筆者所創編的一套身心修養方法體系,其中融匯了筆者近30年來所學修的“禪修心法”、“道家功法”和“太極身法”,這是“禪道太極”的另一內涵。

《禪道太極》既繼承了傳統太極拳練法的核心和精髓,又將道家養生功法與禪家禪修心法融匯其中,分為五個層次,依次命名為:“方寸6式”、“健行14式”、“定靜23式”、“慧觀46式”、“自在92式”。

各層次的修煉重點分別是:筑基、健體、得定、生慧、自在,道家養生功法貫穿始終,禪修心法漸次深入,太極身法根據傳統楊氏太極拳改編而來,動作數量逐步增加、難度逐漸提高。如下圖所示:

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

《禪道太極》是一個集禪家、道家、武家實修方法于一身、次第分明的完整體系:先修身養性,再因定生慧,最后自在明心,因而學習過程必須次第完成,后一階段的學習必須以很好地掌握了前一階段為基礎和前提,不可僭越。

按照傳統的太極教法,光一套拳架就要學幾年,更罔論其他功夫,如果在21世紀的今天還要延續這種教學模式,那么生活忙碌的現代人就只能望而卻步了。

為最大限度地幫助現代都市人群盡快入門受益,我將《禪道太極》最精華和核心的5個功法、6式動作放到了第一階段“方寸6式”之中。

只需兩天時間,學員就能夠掌握入門。日常練習只需2-3平米場地、3-5分鐘,在辦公室和家中都可利用空間、業余時間練習,最大限度地解決了都市人鍛煉時間不足、場地有限的問題,使學員能夠碎片化練習而終身受益。

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

作者教授太極

學太極首先要明理,以科學的功理指導實修才能事半功倍、快速收效,否則就是“盲修瞎煉白費功”。

而簡單模仿外形動作的公園式太極操教學模式既不適合現代人,也早已失去了經過前人長期傳承和驗證而保留至今的科學方法,更無法照顧到每個學員的個體差異,保證學習質量。

因此,《禪道太極》采用了現代教學手段:線上線下結合、室內教學、小班傳授,將法理的深入講解與手把手的體驗式教學相結合,使現代人能夠快速入門。

如上,《禪道太極》既兼顧現代人忙碌的生活節奏,最大限度地縮短學習時間并利于碎片化習練,又不失去傳統太極的精華并為未來的深造打下基礎,具有階梯化、碎片化和現代化的特點,是我將傳統文化精華與現代科技結合而進行的探索。

但要特別強調的是,推出《禪道太極》,我不敢輕言創新:禪修心法和道家功法都是我在多年的傳統文化實修踐行中學到的,非我獨創,太極身法我更不敢增加哪怕半個新動作,只是在原有拳架的基礎上重新進行了組合。

所有這些身法、功法和心法都來自武家、道家、禪家那些給我傳道授業的恩師們,這些代代相傳的文化精粹,我們能夠完全繼承下來并傳之后人已然不易,豈敢妄言創新?以我淺薄的修為,不敢、不能、也沒有資格打著創新的旗號讓它們變了味兒。

我做的唯一工作,就是把這些好東西進行了重新組織、整理和詮釋,使它更適合現代人、更好學、更好練、更易于傳習,這是我所有工作的初衷和目標,希望何老師的在天之靈和我所有的恩師們都能夠認可,給我點個贊!

養生道家功法特點是什么_養生道家功法特點介紹_道家養生功法的特點

作者2012年與恩師朱錦芳老先生(左一)劉占一老先生(右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