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青城山玉清宮,熱心隨和的道長與樸實的修行生活給人印象深刻

從圓明宮出來后,我們一行三人便徑直去了玉清宮。

玉清宮也是屬于青城前山景區內的道觀景點,它坐落在青城山丈人峰北坡的深山之中,位置比圓明宮還要高點。

從圓明宮前的山間小路上行,此去玉清宮約有1.5公里路程。仍舊是劉道長走在更前面,我與居士緊隨其后。

崎嶇的小路在林間蜿蜒,偶爾經過泥巴路段,還依稀可見馬蹄印,這上面不通公路,想必是用馬馱運物資了。山里寂靜無人,這里遠離核心景點區域,難見其他游客經過。

途經一處農家,房屋看起來破舊不堪,像是廢棄已久,但屋外有兩條小奶狗,用稚嫩的汪汪聲叫著,一個穿著樸素打扮利索的中年女人從屋里出來,看向路過的我們。

沒想到里面還住著人,聽說青城前山上早就搬遷了民居,只有道觀建筑,但這里居然還有一戶人家。

劉道長也覺奇怪,便上前與中年女人攀談了一陣,原來這房子確實是當地村民搬遷后*下來的,只不過中年女人不是房子的原主人,她只是與丈夫在青城山干活暫時租住在此而已。

離開農家繼續前行,翻過一道山梁,出現了一個三岔口,左邊下行幾步路便是玉清宮了,直行應該是四望觀,右邊是一條上行的青石階,聽劉道長說這條路可以通往青城山更高處的老君閣。

我們從左邊下行至玉清宮。

站在路邊能俯瞰到玉清宮的后院,院內有一位老乾道和一位中年坤道,在桌子前分別一站一坐,手里在忙活著什么。劉道長老遠就跟他們打招呼,因為他以前在圓明宮出家,所以跟這青城山很多道觀里的道長都認識。

原來院子里那位中年坤道便是玉清宮的當家馬道長,來的路上就聽劉道長提起過,馬道長人很好,是一位慈悲有善心的道長,劉道長跟我和居士講述,他去年有次與道友上青城山,快到天黑走遍全山好幾個道觀都沒有掛到單,更后到了玉清宮,是馬道長好心收留了他們一晚。

從圓明宮過來的這條路到的是玉清宮背面,所以我們只能從它的后門進去。

來到后院,見到了馬道長和她旁邊的另一位老道長。經劉道長的介紹,我與居士一一向兩位道長打過招呼。

兩位道長正在包粽子。馬道長坐在小凳子上,面前放了兩個大盆,一個裝著粽葉,一個裝滿夾雜著野板栗和花生的糯米。她一邊跟我們說著話一邊手上不停地包著粽子。

馬道長與我見過的其他道長略有不同,或許是容貌上少了一些仙風道骨,多了一份歲月和風霜,不過給人的*印象卻是非常隨和,若不是頭上的道士發髻,她的服飾和言談給人感覺更像是一個和藹樸實的鄰家阿姨。

特別是當馬道長聽劉道長說我有出家的想法時,她很熱心地表示愿意給我介紹一位這山上的師父,但是玉清宮不適合我,她說在玉清宮出家很苦的,因為這里的出家人什么活都要干,包括種地,其它宮觀要輕松一點。并說我什么時候準備出家了,都可以去找她。這倒是令人我很意外。

旁邊的老道長始終沒說一句話,埋著頭做著手上的活,甚至眼皮都沒抬一下,聽劉道長說這位老道長年齡大了似乎耳朵不太能聽見。

與馬道長聊了一會兒,我們三人便穿過后院,來到了玉清宮的幾座大殿。后院與大殿之間有一道很寬的走廊,挨著窗戶的一邊擺滿了竹椅木桌,窗外是滿山青翠,這里應是供游客們休憩的場所。

其實玉清宮是對游客提供齋飯和住宿的,因為青城山搬遷了當地村民,前山景區內是沒有農家樂的,所以一些道觀可以留宿。

玉清宮,因供奉道教更高尊神“三清”之首“玉清元始天尊”而得名,始建于明代,共有4重大殿,由下而上依次重疊,分別有山門殿、玉清殿、純陽殿、老君殿,每層殿宇之間都有陡峭的石梯相連。

宮觀古樸清幽,觀內隨處可見名人題詞。在純陽殿內,還供奉著“藥王”真人孫思邈,傳說真人晚年曾修道于青城山,并在此完成了*的《千金藥方》。

在玉清殿內,發現了一座刻有“古天真觀”的石碑,我問劉道長,他說玉清宮原本就叫天真觀,為什么叫天真,因為以前供奉的是天皇真人,重修后才改名玉清宮。

從玉清殿右側出來,是一方寬闊的露臺,站在露臺前俯瞰,前方視野開闊,兩側山峰夾道,還可隱約看見山下的成都平原。

露臺下方是成片的茶園,茶樹間還有綠油油的菜地,那些菜地想必就是馬道長他們所種,不知那成片的茶園是否也由玉清宮的道長們管理。

可惜我們是從背面進的道觀,如果是從正面山門進來看到的風景會更全面。

參觀完玉清宮,我們便返回后院,與馬道長告辭離開。在宮外不遠處,另一位玉清宮的道長正干著體力活,他沒有穿道袍,若不是劉道長跟他打招呼我們還沒看出來,劉道長說玉清宮的道士確實比較辛苦,平日里要干很多活,比不得青城山上的其它道觀。

青城山在唐玄宗時有什么*道士?

羅公遠(618-758),唐代道士。又名思遠,鄂州唐年(今湖北通城)人。入道初修煉于唐年九宮山九宮廟。羅公遠筑室修煉于漓元治中,常往來青城、羅川等道教名山之間,與張果、葉法善齊名。唐玄宗時多次召見羅公遠策問,奏答皆符合其意。羅公遠于朝廷政事,則從小處著眼進行規勸,或以直言獻策。玄宗問治國之要,羅公遠答道:“圣人之道在心中,不必向他處尋求”。

安史之亂前告誡過唐玄宗“安不忘危”。

楊貴妃之妹秦國夫人患病后,請羅公遠治,羅公遠說秦國夫人無美行,仗勢驕奢糜爛,不但救不了,七天后必死。這樣一來,羅公遠把朝中權貴和楊貴妃都得罪了,幾個人一說他壞話,唐玄宗就傳旨將他斬首,羅公遠被斬首后化成清氣溜走。安史之亂時還曾與張果營救過梅妃江采蘋。留詩一首:避世非避秦,秦人偏是親。

江流可共轉,畫景卻成真。

但見羅中采,還看水上蘋。

主臣同遇合,舊好更相親。

道一老師:大道至簡,神秘的道醫、煉氣、丹道人人皆可學會!

青城天下幽,道醫煉氣修!

道醫、煉氣、丹道等中華傳統文化并非玄之又玄,而是非常科學化、系統化、可驗證,通過近些年國內外的很多科學實驗都證明其真實有效!

市面上一些老師空有理論,缺少實修和案例,所以導致國學圈烏煙瘴氣,很多人花錢學習卻失望而歸。

老師的德行尤為重要,沒有一個好的心性作為指導,一切技術、方法都是緣木求魚。明師比名師更可貴!

3月15-21日的《道醫氣脈丹道內證》青城山游學之旅,道一老師(孫緒倫)將自己三十年的修煉和從醫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大家,帶領學員們科學、系統的練習和親自實驗。許多零基礎的普通家庭婦女、退休人士、學生都學會并掌握了基礎的道醫技術和丹道修煉方法,獲得身心的蛻變,并能將這些養生、修煉的方法運用在生活中,幫助他人。

首先,大家領悟了道醫的精髓——神治。在意識和信念上戰勝了恐懼、疾病,這就是所謂的“信則靈”。

通過每天的感受氣、看氣、采氣、聚氣等練習,切身體會到氣足、氣通了。

丹道筑基、睡功、煉神開智、站樁等功法更是讓人全方位的得以提升。

經絡、穴位的診治,玄針,組場布氣等方法可以隨時在生活中應用,真正的改變人生!

青城山的道教文化是怎樣發展的?

至唐代,青城山上的上清道與天師道結合了。在唐朝末年,*道士杜光庭來青城山,促使天師道傳統遂與上清道結合了。杜光庭在天臺山時是陶弘景的第七傳弟子,他對各派道法都有深刻研究,到青城山后,圓融各派,成為一代宗師。

在唐代,地祗宗的北帝派也由鄧紫陽于江西創建起來。在之前的北宋時期,虛靖天師張繼先來青城山修習此派并開創地祇宗。唐宋時期,高道薛昌在青城山煉丹,他所用的浴丹井一直被保存了下來。

至宋代,道教十分繁盛,青城山很多教派都是在這一時期建立起來的。其中,清微派約形成于北宋,流行于元代。《清微師派表》把元君即東晉*女冠魏華存與張陵、莊旭、許遜同視為清微派祖師。

實際上,此派之興當得力于南宋時青城山道士李少微、朱洞元、南畢道、黃舜申等人。此派以行雷法為能事,將宋代盛行的內丹術與符咒術相結合。即所謂內煉正氣,合天神之靈。

宋元以后,內丹崛起,崔希范、譚峭、陳摶、張伯端等皆在青城山煉道,還有李鈺得黃房公金丹之道,陳致虛得趙緣督傳北宋丹法。張隨居在青城山著有《參同契注》3卷;黃甫坦精醫道養生,為宋顯仁太后成功治愈眼疾;丈人觀道士唐道豐為成都知府辛諫議治愈風疾等。

黃舜申為此派集大成者,得到宋理宗召見,后來元代又封他為雷淵廣福普化真人。

清微派的雷部諸神多為三目。顯然來自蜀地原始鬼道的信仰。其中青城趙公山的趙公明地位甚高,主持3個帥班。該派主張內煉精神氣為本,符咒術為用,接近于神宵派,但所用符不同。

在北宋形成的道教派別還有丹鼎派南宗,此派也稱為紫陽派。在北宋,天臺山道士張伯端來到青城山,得到青城山老仙的傳授,著《悟真篇》,創立了此派,因張伯端號紫陽,所以又名“紫陽派”。

丹鼎派南宗在修煉方法上,主張先“命”、“后性”,與北宗不同。后來在元代,該派并入了全真道。

在南宋年間,虛靖天師張繼先來到青城山,再興正一派于常道觀。同時,在道教中后來與天師道齊名的全真道逐步建立了起來。

全真道,也稱全真派或稱律宗,與正一道同為元代以后道教兩大派。在1167年的,王重陽于山東寧海全真庵聚徒講道創立此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圓融”、“知心見性”和“獨全其真”。

在教規上,全真道與正一道不同的是,全真道不娶妻室,不入葷腥,投師住庵為出家道士,養身習靜,脫欲界,積功德。全真道分為七派,青城山所傳為邱處機所創的龍門派。

至元代,全真教更加興盛起來。據記載,全真教*道士邱處機曾在隴州龍門山修道。元太祖曾遣使召他,次年邱處機與弟子18人同往西域,太祖召見后賜予他“神仙”的稱號,封他的爵位為“大宗師”,命他掌管天下道教。

后來,元世祖命提舉李道謙為陜西五路西蜀四川道教提點。李道謙是*的全真道士,自號“天樂道人”,賜號“玄明文靖天樂真人”,全真道于此時開始傳入了青城山。

至明代,伏龍觀道士吳碧于善辯雷篆。“五雷天心正法”本傳自青城通慧真人朱洞元,當時高道張三豐也曾來青城山訪道求真,并留下碑刻,可惜所題之碑刻毀于動亂。

歷經明末戰亂,青城山道士又逃走。清康熙八年有武當山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以此地為神仙都會,于靜坐談玄之余兼理務,使青城山破敗的局面煥然一新。

西蜀觀察使司臬臺趙良璧遇陳于青羊宮,很尊敬他,特建二仙庵,迎陳住持。至清代,李西月開創西派丹法,主要著述有《無根樹注釋》、《道竅談》、《后天串述》、《三車密旨》等。

康熙皇帝因良璧奏聞,欽賜御書“丹臺碧洞”并《悟真篇》,封陳氏為“碧洞真人”。從此,青城山道系屬全真道龍門派丹臺碧洞宗,下傳第十二代至易理論大師。

丹臺碧洞宗的傳承字派是:“道德通玄靜,真常守太清,一陽來復本,合數永元明,至理忠誠信,崇高嗣法興,世景榮為懋,希微衍自寧。”

在1955年以后,青城山吸收了各地道士,原有丹臺碧洞宗的格局有了很大改觀。張至益道長是王明月的高徒,他好廣交武林英杰,曾與海燈法師、川中武林高道李真果為友,同拜深通各門派內外功法的高道朱智涵為師,學習道教的秘傳武功。晚年在青城山上清宮、玉清宮居住的道士李永宏,他對道家內丹真功及醫理、醫術十分精通。此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劉圓常、劉理釗和鄧理云等人。

其中,劉圓常醫道全面,他的高徒曹明仙,承其醫道和煉養功夫,成為青城山功夫*、醫術高明、道法精微的高道,雖然已經90歲高齡,卻依然精神矍鑠。曹明仙還能識各類動、植、礦物上千種,所傳弟子為人治病也頗有成效。

除此以外,青城山的高道還有許多,他們的存在都為青城山道教文化的發揚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青城山是哪位道人修行的道場

張道陵,原名張陵,客居四川,學道于鶴鳴山中,依據《太平經》造作道書,自稱出于太上老君口授,并根據巴蜀地區少數民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奉老子為教主,以《道德經》為經典,創立了“五斗米道”,又稱“天師道”,被后世尊為天師,道名為張道陵。傳說道教天師張道陵晚年顯道于青城山,并在此羽化。此后,青城山成為天師道的祖山,全國各地歷代天師均來青城山朝拜祖庭。天師道經過張陵及其子孫歷代天師的創建和發展,逐漸擴及全國。晉代以后,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余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天師道有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的興起和地區教派的產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歷史上有哪些道人活動在道教*青城山

漢順帝漢安二(143)年,道教的祖天師張陵以一百零九歲高齡,從洛陽越秦嶺歷時近年,始抵“西山”,在青城一帶山區傳道11年, 漢桓帝永壽二(156)年,羽化于青城山。終年一百二十二歲,葬于青城山混元頂,今青城山天師洞張陵羽化飛升之處。

張陵死,傳張子衡,稱嗣師;子衡傳張魯,初為益州牧劉焉的都義司馬,后據漢中以其祖道術傳人稱為“師君”,后為巴西太守。

三張之后,天師道另一個重要首領是范長生。范長生率范姓千余家依青城山,率眾耕食,并團結自保。范長生是天師道的重要首領,他“善天文,有術數,民奉之如神。”

唐中和元(881)年道教學者杜光庭隨僖宗入蜀,遂留成都。于前蜀天復四(904)年隱居青城,卒于后蜀明德一年(933).

青城山歷代*道士::

唐代有薛昌、楊通幽、徐佐卿。薛昌在青城山創煉丹術。楊通幽為唐玄宗尋覓楊玉環(見白居易《長恨歌》)。北宋有丈人觀道士溝谷符,宋哲宗元佑(1086-1093)年間張陵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張繼光,興天師道正一派。

南宋時通惠真人朱洞元、保一真人李少微、混隱真人南畢道等將宋代盛行的內丹術與符箓術咒相結合,創天師道清微派。南畢道,眉州人,他學問很好,通曉天文地理,仕宗,官至廣西巡撫,后棄官在青城山精研道學,為青城山道教發展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清初,武當山的全真龍門派道士陳清覺、穆清風、張清青、張清云等在青城創丹臺碧洞宗,再傳至彭椿仙、易心瑩,現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傅元天大師,為天師道丹臺碧洞宗第二十三代宗。

【總結】對于“青城山*的道醫?青城山道醫傳人”還有不懂的,找成都中國旅行社專業講解,四川旅游關注

四川旅游跟團游(成都中國旅行社)

修煉治病_修行治病方法_道醫修行養生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