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晚餐更養生?.doc
不吃晚餐更養生?2012-02-22中醫養生傳統的“過午不食”能否古為今用?羅博士:中醫里有“過午不食”的說法,這在古代有傳統,例如清朝的飲食。因為明朝皇帝注重享樂,有些人30多歲就死了,清朝建立后,非常重視健康問題,御醫甚至特別定下下午兩點吃晚餐的規矩。晚餐會很隆重、豐盛,吃得非常好,到了晚上就不吃飯了,如果餓了可以吃一點宵夜,例如粥、小點心,非常簡單。但這是在古代。古人的作息時間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早上起得很早,6點多就吃早飯了,晚上睡得也早,如果按照六點鐘天黑計算,他們的“過午不食”,從兩點鐘吃飯,到六七點鐘入睡,中間間隔也就是四個小時。我們現在生物鐘后移,起得晚,睡得也晚,很多人經常熬夜工作,晚上12點才睡覺,如果照搬“過午不食”,那下午和晚上的體力和精力就很難達到了。現代人可以晚上清淡飲食,睡前兩小時不要吃東西。不吃晚餐會打亂生物鐘節律何教授:美國人午餐簡單,一個蘋果或三明治,就是午餐了,晚餐吃得較多,所以西方人經常會研究一些晚餐問題,吃什么吃多少之類的。我查到德國維也納抗衰老專家胡貝爾教授的理論,認為下午和夜間至少14小時的空腹狀態會對體內激素分泌產生有利影響,刺激生長激素的分泌,使細胞再生,促進肌肉生長,阻止脂肪堆積,從而達到抗衰老的作用。
除了這個研究之外,我還聽到一種說法:提倡一周可以有一天不吃晚餐。這兩種研究在他們各自的理論體系下有一定的合理性,拋開其他生理機制不論,單從生長激素或清除毒素的角度,有一定的道理,但身體畢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機制,如果這部分的收益要以其他部分的損失為代價,就要重新來權衡利弊了。沈主任:從病理的角度來說,我不太主張一個人隨便改變他的生活模式。因為人的消化系統是有節律的,一旦養成,就不應該再打破。如果說我今天有時間,大吃一頓,明天覺得昨天吃多了,餓一頓,這樣很容易打破自己的生物鐘節律,造成生活的紊亂,對消化系統是有影響的。何教授:剛才說的是一些西方的觀點,我也并不認可。從功能醫學來看,吃食物有啟動體內新陳代謝的作用。我們體內的代謝是人體生理活動最基本的需要,而代謝是有周期性的,三餐攝入食物可以幫助代謝保持正常的周期,所以飲食的規律性非常重要。我認為,晚餐不能不吃,但可以少吃。不吃晚餐傷胃又傷身羅博士:中醫認為胃是吃進、受納食物的,吸收食物靠脾(脾包括西醫講的腸道)。金元時期中醫大師李東垣寫了一本著名的經典書籍叫《脾胃論》,他發現人們經過饑餓-飽足-饑餓的過程就會傷了脾胃。脾胃是體內產生營養物質的器官,沒有營養供應,人就要崩潰了。
現代人就有這個問題,經常加班,還要盲目節食晚上不吃飯,結果身體一邊在消耗氣血,一邊又沒有氣血的來源,有些女性出現閉經、月經不調、不孕都是這個原因。何教授:如果不吃晚餐,全身的代謝都會減慢。代謝減慢了最大的問題是什么?沒有能量。你要思考,你要做事,都有賴于能量供應。這時怎么辦?你的肌肉可以分解出能量,但這種分解代謝會產生大量的代謝廢物,需要排出體外,晚間飲水量少,有毒物質的積聚就會增加。所以從很多方面來講,不吃晚餐都是不符合人體生理狀態的。沈主任:不吃晚餐首先你的消化液分泌減少,胃酸會大量地分泌,引起整個胃黏膜的損傷,那你將來可能會出現一系列病理、生理的改變,比如出現胃炎、潰瘍,甚至出現腫瘤,都是有可能的。因為現在腫瘤的發病跟損傷修復有關系,只要身體有損傷,反反復復地損傷修復,就可能在修復的過程當中發生變異。而不吃晚餐、三餐不規律就會引起腸胃的慢性炎癥,造成胃腸黏膜損傷,增加癌變的幾率。每晚喝粥羅博士:我覺得晚餐可以少吃,三餐都應該吃少一點。廣西巴馬是全球長壽人群比例最高的,百歲老人特別多,那里的人生活比較簡單,吃得特別少,每天喝米粥,很少吃肉,這就是長壽的秘訣。我再舉個近點的例子,我們中醫科學院有個老中醫,家里的廚房就像藥鋪,有好多瓶瓶罐罐,裝的都是粗糧。
她每天就像配藥一樣,從這瓶子里抓點兒,那瓶子里抓點兒,覺得今天哪不舒服,就多加點什么,用這些粗糧煮粥每晚喝。老太太80多歲了還在出門診,滿頭黑發,精力充沛,皮膚特別好。吃晚餐“兩多一少”何教授:我覺得從營養學和功能醫學角度講,健康晚餐有這樣三個原則:消化系統實際上是很累的,應該讓它適當休息。現在西醫提出一周有一天下午5點以后不吃東西,這個我完全同意,只是一天,不是五天,也不是七天。晚餐以蔬菜、水果為主沈主任:晚上吃東西要適當地少一些,應該以蔬菜、水果為主。其次要均衡,各種營養物質要搭配合理。最后,從胃的吸收時間來講,吃晚餐不要太晚,應該在睡前三四個小時以上比較合適,如果我們晚上十一點睡眠,晚餐可以在六七點吃。學習輔助網(?http:?\/??\/?.?\/??).(?http:?\/??\/?.?\/??)學習路上必備的交流學習網站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