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中《四氣調神論》是一篇關于四時養生的經典文章。創造性地提出根據不同季節改變保健調理方式。現在,即將進入春季,讓我們好好體會一下“春季養生”的精髓。

01

《素問.四氣調神論》: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三月是指農歷的前三個月,即正月(孟春)、二月(仲春)、三月(季春),包括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六個季節。

春天來之前是冬天,每年冬至是一年中最弱的時刻,陰最豐富。但根據陰陽消長的規律,重陰必陽,也就是平時所說的“冬至一陽生”。當陰氣最盛的時刻,陽氣就偷偷地發芽了(少陽),就像觸底反彈的情況一樣。

在那之后,陽氣逐漸變得強大起來。白天越來越長,直到夏至成為一年中白天最長的一天。

每年開春時節,陽氣漸強,氣候漸暖,但仍會有冷空氣到來。因此,此時氣溫波動較大,晝夜溫差明顯,但增溫趨勢良好。

于是干枯的植被逐漸染成綠色,“草色近而不在”,光滑的柳枝揚起了葉苞,深褐色樹木的老枝也呈現出新綠,稱為發陳。隨著陽氣的旺盛,老植物開始發芽。

之后,白晝越來越長,天高云淡,候鳥歸來,燕子呢喃,大地一片翠綠,桃、杏、梨花接下來綻放。不就是“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嗎?

除了天地之外,最重要的萬物之靈——人。人在春天會有什么反應?

中醫講天人相應,人體的陽氣隨著自然界陽氣的變化而變化。立春之后,人體的陽氣也逐漸旺盛起來。動物在春天往往會發情求偶,人在春天也會有情緒上的變化,比如容易激動,有一些莫名的煩躁等等。

一些陽虛的老年人,如果能平安度過嚴冬,春暖花開后陽氣旺盛,身體狀況會趨于好轉,甚至突然恢復。

當然,陽氣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有些精神焦慮在春天更常見。

此外,當春風一動時,血壓通常會上升一點。當然,這大多屬于陽亢之類。要么是心火旺盛,要么是肝火旺盛,要么是心火和心火都旺。這個時候調理,天麻鉤藤飲、鎮肝熄風湯都是合適的。

春天最明顯的一個感受可能就是容易上火。為什么春天容易生氣?有人認為春天氣候比較干燥,容易上火。

其實春天容易上火,還是和陽氣外升有關。陽氣不足的人,在春天大自然的陽氣幫助下,逐漸感到輕松;

陽氣充沛的人,春天更容易陽氣充沛。陰陽平衡的人,春天也可能因為情緒急躁,缺水而上火。比如舌頭生瘡,嘴唇生皰疹,眼睛紅澀等等。

那么,春天應該如何調理自己的身心呢?

02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

這里的“夜臥早起”應該理解為晚上睡個好覺,好好休息。早上日出時做,不要睡懶覺。

當然,早起是為了鍛煉身體,也就是“廣步于庭”。被發就是披發,連頭發都要松開,更別說其他肢體和身體了。

所以,春天,早起后要充分放松身心,放下一切雜念,毫無拘束地活動身體,這就是“以使志生”。

03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

這三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就是適應陽氣在春天萌芽生長的規律,讓陽氣自然旺盛。

同時,肝氣流經春季,春季是肝氣旺盛的時候。如果違反了規律,陽氣就不能逐漸旺盛,可能會傷害陽氣。夏天會出現陽氣不足的寒癥。這時候,人體沒有足夠的陽氣來滿足夏的需求。

所以春季養生要時刻呵護陽氣上升,讓少陽的陽氣穩步增長。只有這樣,人體才能健康。同時要注意體育鍛煉,身心放松,使肝木之氣舒展,楊燦自然上升。這是《黃帝內經》提出的春季養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