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圖——為氣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
《內經圖》又名《內景圖》,為氣功、小周天功法、百日筑基之秘要。以養性煉生為基礎,圖文并茂,其成書年代不詳。近幾百年來,在學術界有深刻影響,為儒釋道三家修持所推崇。《內景圖》嚴格講是人體內臟的解剖圖,其目的是要給予學習人體解剖、內臟關系的人以圖示。而《內經圖》圖中則明顯富有道教丹道修煉方法圖示的目的,甚至相傳,道家的羽化飛升,均未離開這張圖和《修真圖》。《內經圖》有多種版本,常見的有北京道教協會白云觀存的拓片等,是我國中醫的特色發明。
《內經圖》或稱之為《內景圖》,其實按其內容與圖示目的是很不相同的,當然也有相關性。《內景圖》嚴格講是人體內臟的解剖圖,其目的是要給予學習人體解剖、內臟關系的人以圖示,而《內經圖》則明顯富有道家養生方法圖示的目的。《內經圖》與《內景圖》實際上可能都源于《黃帝內經》之有關內容,而《內經圖》之命名,可能包含著“內丹修煉”經典之意。
從《內經圖》的內容實質來看,所示人體臟腑經絡生理與解剖部位關系看,與中醫學健康長壽、養生養性學問關系密切,或即源于中醫學內容之發展。但從對人體臟腑生理功能的重新命名與界定、圖示練功法要領來看,其語言特點與道家理論更為突出。
中醫學的發展,在歷史上與中國道家有著密切的關系,特別是中醫學養生的理論與技術,與道家長生不老的思想、習練方法等十分密切。道家思想對中醫理論源藪《黃帝內經》與中藥典籍《神農本草經》中,有著深湛的滲透。或者說,道家關于健康、長壽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曾經指導過中醫藥學的發展。譬如:《黃帝內經·素問》開卷就以黃帝問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何也?”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神農本草經》分藥為上、中、下三品,上品多述服之輕身延年,不老神仙之服食煉丹之藥品,幾乎完全是道家煉丹服后以求健康長壽甚至成仙的理論。
古代著名中醫學家晉·葛洪、梁·陶弘景、唐·孫思邈、明·李時珍等等,既是偉大的醫學家,也以精于道家學理對道家養生養性頗有研究的大學問家。他們不但對中醫學的發展作出過重大成就,而且在融道家養生養性思想與方法于中醫學、促進中醫學養生養性健康長壽的完善,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道家養生養性在追求不老神仙的目標上,在唐末、宋、明時期,他們日益將其內容、人體臟腑、經絡、體位功能等神秘化,發展了含蓄、曲隱風格,謎辭隱語泛化,而且在命名、理論上日益眾說紛紜,使一般人越來越難以理解與掌握,成為少數道師、道士的專利。中醫學在道家養生思想之影響下,逐步擺脫修煉成仙目標的制約,而對其有益于人體健康、防治疾病等思想與技術則充分吸收加以發展,從而日益成為比較科學養生養性的代表。
道家養生
道家關于追求健康,延年益壽思想與方法技術,集中表現在:
1.修煉長生不老丹藥,寄希望服食不老丹藥而成仙,即煉丹派,后稱為外丹
2.修練內丹,后世發展為靜養功,即將外丹煉制方面的若干學理、學術語引入人體靜養功法之中,或即現時所稱的氣功。
3.五禽戲和太極拳為代表的導引動功。
煉丹服食盛行于秦漢魏晉時期,由于引起服食者的廣泛中毒而遭到醫學家、學術界的反對聲討而衰落。靜功的氣功與動功的五禽戲、太極拳等則繼續得到發展和豐富。
《內經圖》代表了道家靜養功思想與技術的真諦,其廋辭、謎詞、隱語在圖示與論述上大量出現,更是道家宋明以來的典型風格。
據分析研究,《內經圖》約彩繪于清初皇宮如意館道家畫師之手,《內經圖》的創意依據,當源于明代氣功學家尹真人佚名弟子于萬歷年間(1573—1619)所撰《性命圭旨》,有人將《內經圖》與《性命圭旨》進行了比較,認為《內經圖》直接繼承了《性命圭旨》反照圖等精美繪圖的謎戲畫風,使靜功小周天法(內丹修煉)的圖示更隱晦、更形象、更藝術化,使整個人體形象完全隱于一幅“山水風景”之中,從而以謎辭隱語結合精美圖畫,形象化講述了道家“內丹修煉”的經旨、方法與技術。
所謂內丹:是以人體喻爐鼎,精、氣為藥物,以神運精氣,通過意念修煉而結丹藥者,即內丹,亦稱圣胎。隋·蘇玄郎稱行氣導引為內丹。王夫子揭示內丹的特點“多隱其辭,托為龍虎,鉛汞交媾之說,使以自悟。”
所謂小周天:全名為“陰陽循環一小周天”。練功者閉目靜坐,鼻吸清氣,使吸入之氣下降臍下(丹田),過肛門而沿督脈尾閭(下關)上行,經夾脊(中關)至玉枕(上關),到頭頂之百會,入泯丸(上丹田,或以兩眉間為上丹田),順面部至舌與任脈接,至前胸部膻中(中丹田)而下,至下丹田復沿原路循行,即一小周天。練功者可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與疾病決定收氣存想其處,以達到強身卻病、延年益壽的目的。
按道家認為:上中下三丹田,上中下三關打通后,則任、督脈可循環周流,就能達到增強體力、抵抗疾病、延年益壽甚則不老神仙。
術語簡介
上丹田:為百會所在,亦即泥丸宮、升陽府、昆侖頂、靈臺等,道家所指名稱甚多,可以說是各自命名,眾說紛紜,不過多指腦而言。其中玄關所指在兩目兩眉與額、鼻骨之十字中心處,道家對此也十分重視,認為是入道之門,或泛指氣功基礎,認為是天地靈根,是祖竅、祖氣,至寶至貴。
中丹田:為膻中所在,為自承漿下十二層樓(指喉管)至黃庭(指人體內中虛空竅,或在心之下……),以牛郎代表心為陽,有肝膽脾均各自專職,共同耕種心田,故有“我家專種自家田,可育靈苗活萬年……灌溉須憑上谷泉(指舌頂上顎,所謂白頭老子眉垂地之律液至上鵲橋),有朝一日功行滿,便是蓬萊大羅仙。”
下丹田:即正丹田,在臍下,或有稱之為氣海,藏命之所,以織女代表腎為陰性。
按道家以織女喻腎,為真陰,在卦為坎;以牛郎喻心,為真陽,在卦為離,陰陽合則為真夫妻,陰陽合則生丹藥,所以還有坎離交媾,男女媾精陰陽合而生丹藥之喻。心腎交,水火交,龍虎交之類等等,也都是指練功中之術語。圖中“水火交煉池”即喻心腎相交之處所。
尾閭關:為下關,在人體尾骶骨之末節,或指長強穴之所在,為任脈向督脈過渡之處,亦為任脈之陰與督脈之陽交會之所,《金丹大成集》:“水火之際曰尾閭關。”亦叫虛危穴、尾閭穴,或稱為天人合發之機,子母分胎之路,精氣聚散常在此處,水火發端也在此處,陰陽變化也在此處。道家認為此穴“系人生死岸頭”,仙家稱為生死窟,可見其多么重要,也是修煉通關最難處。
夾脊關:即轆轤關,為中關,釋意資料很少,僅知為練功陰陽和合上行的第二關,按《金丹大成集》命名為轆轤關,似有提升上行之喻意。
玉京關:為上關,即玉枕,位在枕骨粗隆上緣。《金丹大成集》:“腦后曰玉枕關”。由此上行則可會于泥丸宮,完成任督二脈通,達到任督二脈循環周流,當然也至關重要。
“鐵牛耕地種金錢”,以鐵牛耕地,比喻修煉下丹田,精、氣、神三合與通過尾閭關之不易,三合生丹田爐火,即農夫腳下有一鐵爐,爐中火十分盛熾,使水火相濟,水火相交。圖中有丹鼎,爐火正旺,下有男女童子車水,喻促進水火相交,心腎交,陰陽合,坎離交媾而生丹藥之意。此任督交會之處,能否通關是十分關鍵的,故以“鐵牛耕地種金錢……”一段作為比喻。
《內經圖》將中醫學對人體生理、病理認識,對人體心、肝、脾、肺、腎五臟與膽、小腸、大腸、膀胱、胃等六腑,以及任督脈與十二經脈循行的生理功能、解剖關系與相互間關系按道家丹經理論,將人體設計成為一個小天地,并不斷加以神化、神秘化、形象化,不同時期的道師們,以抽象的廋辭、謎詞、隱語各自命名比喻,也可能與道、道家逐漸轉為道教理論相關,從追求健康長壽而妄圖輕身不老神仙有關,或許還因為與道長、道師、道士與道人們不斷使之神秘化以求得歷代最高統治者寵信,求得道家的發展,求得與佛教的爭斗中立于不敗之地有關。
總之,這個神秘化與當初道師們的意圖,恐怕所能獲得的效益正相反,它逐漸使自己更加孤立,神秘化的過程也促進了非科學內容的不斷滲透。我的專業是研究醫學發展史的,平素對道、佛、哲學思想與醫學發展的關系也涉及甚少,為求得對《內經圖》的透徹了解,我希望當今道家學術的研究者,道教的師長們以及廣大對此有興趣的朋友們,大家共同參與,大家點擊求證,使《內經圖》所示,更多的為我們的健康服務。
擴展內容:
《黃帝內經》分為《素問》和《靈樞》兩部分。
《素問》重點論述了臟腑、經絡、病因、病機、病證、診法、治療原則以及針灸等內容。
《靈樞》是《素問》不可分割的姊妹篇,內容與之大體相同。除了論述臟腑功能、病因、病機之外,還重點闡述了經絡腧穴,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學術思想
《黃帝內經》接受了中國古代唯物的氣一元論的哲學思想,將人看作整個物質世界的一部分,宇宙萬物皆是由其原初物質“氣”形成的。在“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相應”的觀念指導下,將人與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一、“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老子在《道德經》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認為構成世界的原初物質是形而上者的“道”。宋钘、尹文將這種原初物質稱之為“氣”。《黃帝內經》受這些學說的影響,也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太虛寥廓,肇基化元,萬物資始,五運終天”。在天地未形成之先便有了氣,充滿太虛而運行不止,然后才生成宇宙萬物 。這其實是揭示天體演化及生物發生等自然法則。在宇宙形成之先,就是太虛。太虛之中充滿著本元之氣,這些氣便是天地萬物化生的開始。由于氣的運動,從此便有了星河、七曜,有了陰陽寒暑,有了萬物。陰陽五行的運動,總統著大地的運動變化和萬物的發生與發展。
二、人與自然的關系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息息相關,是相參相應的,自然界的運動變化無時無刻不對人體發生影響。《素問·寶命全形論》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是說人和宇宙萬物一樣,是稟受天地之氣而生、按照四時的法則而生長。人生天地之間,必須要依賴天地陰陽二氣的運動和滋養才能生存。
人體的內環境必須與自然界這個外環境相協調、相一致,這就要求人對自然要有很強的適應性。《靈樞·五癃津液別》說:“天暑衣厚則腠理開,故汗出。……天寒則腠理閉,氣濕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則為溺與氣。”這顯然是水液代謝方面對外環境的適應。人的脈象表現為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同樣是由于人體氣血對春夏秋冬不同氣候變化所做出的適應性反應,以此達到與外環境的協調統一。如果人們違背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養生之道,就有可能產生病變。就是一日之內、日夜之間,人體也會隨天陽之氣的盛衰而相應變化。如果違反了客觀規律,也會受到損害。
人與自然這種相參相應的關系在《黃帝內經》中是隨處可見的。無論是生理還是病理,無論是養生預防還是診斷與治療,都離不開這種理論的指導。
三、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
人是陰陽對立的統一體,這在生命開始時已經決定了 。具有生命力的父母之精相媾,也就是陰陽二氣相媾,形成了生命體。生命體形成之后,陰陽二氣存在于其中,互為存在的條件。相互聯系、相互資生、相互轉化,又相互斗爭。
從人體的組織結構上看,《黃帝內經》把人體看成是各個層次的陰陽對立統一體,還把每一臟、每一腑再分出陰陽,從而使每一層次,無論整體與局部、組織結構與生理功能都形成陰陽的對立統一。
四、人體是肝心脾肺腎五大系統的協調統一體
《黃帝內經》所說的五臟,實際上是指以肝心脾肺腎為核心的五大系統。
以心為例:心居胸中,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主神明,主血脈,心合小腸,生血、榮色,其華在面,藏脈、舍神、開竅于舌、在志為喜。在談心的生理、病理時,至少要從以上諸方面系統地加以考慮才不至于失之片面。因此可以每一臟都是一大系統,五大系統通過經絡氣血聯系在一起,構成一個統一體。這五大系統又按五行生克制化規律相互協調、資生和抑制,在相對穩態的情況下,各系統按其固有的規律從事各種生命活動。
五、生命觀
《黃帝內經》否定超自然、超物質的神的存在,認識到生命現象來源于生命體自身的矛盾運動。認為陰陽二氣是萬物的胎始。對整個生物界,則認為天地萬物和人都是天地陰陽二氣交合的產物。陰陽二氣是永恒運動的,其基本方式就是升降出入。《黃帝內經》把精看成是構成生命體的基本物質,也是生命的原動力。在《靈樞·經脈》還描繪了胚胎生命的發展過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干,脈為營,筋為剛,肉為墻,皮膚堅而毛發長”。這種對生命物質屬性和胚胎發育的認識是基本正確的。
六、形神統一觀
《黃帝內經》對于形體與精神的辯證統一關系做出了的說明,指出精神統一于形體,精神是由形體產生出來的生命運動。
在先秦諸子中對神以及形神關系的認識,沒有哪一家比《黃帝內經》的認識更清楚、更接近科學。關于形神必須統一、必須相得的論述頗多,如《靈樞·天年》和《素問·上古天真論》。如果形神不統一、不相得,人就得死。如《素問·湯液醪醴》和《素問·逆調論》。《黃帝內經》這種形神統一觀點對中國古代哲學有非常大的貢獻。
《黃帝內經》以五行為框架,以人體為主要研究對象,形成醫學家所特有的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
2011年5月,《黃帝內經》入選《世界記憶名錄》。
南懷瑾:《黃帝內經》,它不只是一部醫書,它是包括“醫世、醫人、醫國、醫社會”,所有的醫的書。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