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之后,意味著我們走進了春天。盡管全國各地都正在為歡度春節做準備,接下的一段時間里,我們的生活格外豐盛,雖然也是為春天積累能量,但不能忽視的是,不管是春節期間還是整個冬季,我們的飲食生活,大多數人都有一種節奏紊亂、飲食無度的傾向。

立春之后的養生,我們如何在自己的體內種下“健康的種子”?如下五個生活習慣,我們都要做好:

1、起居規律: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春三月,此為發陳。

隨著春天的到來,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這時,皮膚也開始舒展開來,末梢血液供應增多,汗腺分泌也變得旺盛。

然而,這種生理變化也帶來了身體各器官的負荷加大。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此時中樞神經系統會發生一種鎮靜、催眠作用,使肢體感覺困倦,容易讓人想要貪圖安逸,躺在床上睡懶覺。

然而,這種懶散的生活方式并不利于陽氣的升發。為了適應春天的氣候變化,我們應該早睡早起,保持規律的作息時間。珍惜清晨的陽光和新鮮空氣,經常到室外、林蔭小道、樹林中去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和神秘。

此外,春天氣候多變,時寒時暖,人體皮表也變得較為疏松,對外界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因此也不應該一下子脫去厚衣服,尤其是一些老年人和體質虛弱的人,需要更加謹慎地保護自己的身體,以免受到寒冷的侵襲。

總之,在春天到來之際,我們應該順應自然規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過早睡早起、適當的戶外活動和注意保暖,我們可以更好地適應春天的氣候變化,保持身體的健康和活力。

2、飲食調養:

春季是大自然的重生之季,萬物復蘇,生機勃勃。此時,人體新陳代謝也開始逐漸旺盛,為身體注入新的活力。為了適應這種變化,春季的飲食宜選用具有辛、甘、微溫性質的食品,如姜、蔥、蒜、山楂、紅棗等,這些食物有助于發散體內的寒氣,提升陽氣,增強身體免疫力。

在春季的飲食中,我們要盡量避免攝入油膩和生冷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容易阻礙氣血運行,影響新陳代謝。多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和新鮮蔬菜。

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春天人們容易感到困倦與飲食過量和缺乏維生素B有關。因此,在春季的飲食中,我們應控制食量,避免過量攝入食物,同時增加維生素B的攝入量。

春季是肝氣旺盛的季節,如果過多攝入酸性食物,會使肝火更旺,對脾胃造成損傷。因此,在春季的飲食中,我們應該“控酸增甘”,多吃一些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等。

3、養足精神:

人的精神活動與氣候變化有著密切的聯系,我們必須順應氣候的變化來調節自己的精神狀態。

現代醫學研究已經證明,不良的情緒會對身體健康產生負面影響。如果情緒長期抑郁,會導致肝氣郁滯不暢,進而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和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發生精神病、肝病、心腦血管病和感染性疾病等多種疾病。

立春之后注意情志養生,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讓肝氣順達,這樣才能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等到陽春三月,萬物始生的時節,我們要盡量避免動怒和心情抑郁,做到心胸寬闊、豁達樂觀。同時也要放松,舒坦自然,充滿生機,這樣不僅能夠調節自己的情緒,還能夠增強身體的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狀態。

4、運動養護:

春天勃勃生機,萬物復蘇,陽氣逐漸升發。為了適應這一轉變,我們應該加強運動鍛煉,讓身體與自然和諧共處。

適合春季的運動方式有跑步、打拳、做操、散步、打球和放風箏等,能夠幫助我們吐故納新,舒展筋骨,為接下來一年的工作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立春之后多運動,能夠增強身體抵抗力,更少疾病纏繞。也能促進敏捷的思維,年紀大了也能反應迅速。

運動能促進血液循環,提高大腦的供氧量,從而增強思維能力。還能提高斗志和身體的耐受力,提高工作效率,在繁忙的生活中也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穩定的情緒。

5、保暖防病:

立春之后,氣溫逐漸回暖,也是致病微生物的活躍期,比如流感、麻疹、腦膜炎、猩紅熱和肺炎等。

《黃帝內經》等傳統養生方式提倡“春捂秋凍”,也是為了讓我們更好地適應春季氣候變化,保護身體的健康。

春天氣候變幻無常,早晚溫差大,在此之前冬天穿著厚棉衣保暖,身體對溫度的調節功能變得相對遲鈍。

所以,立春之后的初春,衣著不能過于單薄,以免危害自己的身體健康。尤其是原來有高血壓、心臟病的中老年人來說,更應當注意保暖,以防中風和心肌梗塞等疾病的突然襲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