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說的“五行”是什么?五行和季節結合,幫我們養生
在《黃帝內經》里,提出了“五行”這個概念,比如《素問.六節藏象論》:
內經的這段原文,將一年里的各個季節結合身體的五臟,并與五行一一對應,從而奠定了臟腑學說。
那么,具體到我們普通人身上,我們該如何利用這個理論來進行養生呢?
首先,所謂的五行嗎,指的是:木、火、土、金、水五個概念,我們現代人絕對不能將其簡單看作草木、火焰之類的單一物象,而應該理解成一種類型的屬性。
而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之間,又存在著多種制約關系,這就是五行的生、克、乘、侮。
然后再結合它們和陰陽、五臟、方位、顏色、氣味、季節、情志的關系,從而編織成一張緊密的大網。
從對應關系來說,木火土金水對應的是肝心脾肺腎,對應的季節則是春夏長夏秋冬。這里面一個最基本的“生”的關系,也就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這種“生”的關系,我們可以結合自然界實際的現象來理解,比如燃燒草木會發出火焰,這就是木生火,燃燒完后會剩下草木灰,這就是火生土,礦藏基本都藏在地下,這就是土生金,諸如此類。
至于“克”的關系,大致就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我們同樣也可以結合現象來理解,如:樹木的根莖能穿透深厚的土壤,這就是木克土,河水能被河堤制約,這就是土克水,著火了就要潑水滅火,這相當于水克火,諸如此類。
理解了這基本的生科關系之后,我們最重要的一步就到來了,那就是五臟和五行、季節的對應關系,木對應的是肝,季節為春;心對應的是火,季節為夏;脾對應的是土,季節為長夏;肺對應的是金,季節為秋;腎對應的是水,季節為冬。
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根據季節的四時變化,調和好五臟機能,這樣才可以保持身體的健康。具體如下:
1、春養肝木:
《黃帝內經》早就說春養肝,木對應的臟腑就是肝,而肝開竅于目,唯有肝木充盈,一個人的眼睛才能明亮有神。
如果情緒容易激動、煩躁、抑郁,就可能出現胸脅脹痛的感覺,同時伴有視力下降,這時候就要注意養肝了。
春季最宜養肝,而具體到每天一天里,每天的丑時是肝木最旺的時候,未時是肝木最弱的時辰,想要養肝,可以抓住這兩個關鍵節點。
如何養肝?
《黃帝內經》說肝“喜條達而惡抑郁”,養肝的關鍵詞就在于一個“舒”字。保障肝氣的疏泄條暢。同時還要注意“久視傷肝”,避免勞累,定期間隔讓眼睛休息。
2、夏養心火:
和夏天對應的臟腑是心,對應的五行是火,所以夏天最需要注意養心。
如何養心?一個關鍵詞要把握好,那就是“養”。
比如一些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因為長期耗費心神,這就需要更好地去“養”。
抓住每天午時這個節點,是心經當令的時候,養心就能事半功倍,比如午餐后靜坐休息,閉目養神,或者干脆睡個小午覺。
如果是一些人素體心氣不足,平常就要適當早睡,還可以喝點胡蘿卜汁、西紅柿汁,以“紅色”來養心。
3、長夏養脾土:
和長夏對應的是脾,五行屬土,被稱為身體的“中土”,主管飲食消化和氣血生成,素有“后天之本”的美譽。
如何養脾?一個關鍵詞就是“補”。
脾最怕寒濕,喜歡溫燥的屬性,長夏高溫高濕的季節,就要更好地健脾祛濕了。
每天的巳時是脾經最旺的時辰,脾虛的人可以適當調整進食時間,以利于食物更好地消化。
同時,還可以進食一些健脾祛濕的食物,如薏苡仁、扁豆、山藥等,以及一些甘甜的食物,都有更好的補脾作用。
4、秋養肺金:
現在正值秋天,秋季對應的臟腑是肺,而肺為嬌臟,喜潤而惡燥,秋天的主氣剛好就是燥,因此,秋天養肺一個關鍵詞就是“潤”。
如何潤肺?
簡而言之,應該避免一些溫燥傷肺之舉,比如遠離煙酒,少吃辛辣煎炒。
同時適當進食一些甘潤多汁、清潤養肺的食物,如百合、荸薺、白蘿卜、木耳、芝麻等等。
5、冬養腎水:
冬天對應的臟腑是腎,腎為先天之本,也可以說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
腎的生理特點是封藏之官,通俗點說有點像那個小氣鬼喜歡獲取最討厭付出,它所藏的就是精。
如何養腎?一個關鍵詞就是“藏”。
意思就是要保證腎的秘藏,避免泄漏損耗。
同時還應該調整桔子的心理情緒,控制精神活動,盡可能“含而不露”,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即使遇到什么不順心之處,也要豁達大度一點,避免心神內擾而耗損腎藏。
此外,每天的17點到19點,是腎經最旺盛的時候,這個時間段養腎收效最明顯。
同時還要避免熬夜,涵養好自己的精氣神。也可以適當進食一些養腎秘藏的食物,如枸杞子、核桃、山萸肉等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