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經濟導刊》:現在人們把養老產業稱作“朝陽產業”,請您對養老產業、養老地產和養老社區這些概念解釋一下? 陳首春:養老產業分為福利型養老和商業型養老。福利型養老主要由政府負責,針對低保戶、五保戶和中低收入人群,比如公辦養老院、福利院、敬老院。商業型養老由企業建設運營,政府提供支持,這種養老模式,現在還處于初級階段,主要是應對目前社會越來越多的具有一定支付能力,同時要求較高服務品質的養老需求而開發建設的養老項目。 養老產業具有運營服務的本質屬性,持有及通過長期穩定經營獲得收益。養老產業鏈比較長,涉及法律政策、金融投資、規劃設計、地產開發、養老服務、老齡用品、人才培養等,后期的運營管理和服務以及養老人才至關重要。 養老地產是養老產業中非常重要的硬件組成部分,由于其房地產開發的本質屬性,追求投資回報效率是其最大特質。 養老社區不僅僅是養老地產,還要有針對老年人的配套服務和人文環境。 《新經濟導刊》:“老有所養”是社會保障的一部分,許多企業和投資機構紛紛涌入,試圖分享養老產業這塊大“蛋糕”。有人擔心,企業逐利的本性是否會扭曲“養老”這項民生事業,您對此怎么看? 陳首春:對于養老,政府和企業的角色定位是不同的,相當于保障房和商品房,政府應該負責中低收入的福利型養老人群。養老雖然是公共服務產品,但不一定必須是福利,既要有政府保障的養老剛需人群,也要有市場化運作的營利性養老機構和企業存在。“老有所養”是指政府負責的那一部分中低收入人群,而有一定經濟條件、希望得到更好養老服務的人群可以通過市場去解決。所以,不要把養老等同于公益,也不要不敢談盈利,針對不同的養老人群,可以采取不同的養老渠道。 不管是房地產企業,還是保險企業,都是瞄準了市場化的需求。針對收入和消費需求的不同,既可以做高端的養老別墅,也可以做中低端的養老住宅和養老公寓,好比五星級、四星級酒店和連鎖酒店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