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跟練八段錦、買保健品……這屆年輕人都怎么“中醫養生”
跟著中醫博主學養生、視頻網站上打卡跟練八段錦、網購養生產品……如今,隨著中醫藥文化的普及,許多年輕人對中醫養生的興趣越來越濃厚。
熱衷中醫養生
刮痧成體驗項目top1
“我還什么都沒說,志愿者就能從我的脈象中看出我身體的一些毛病。”一次脈診體驗,讓北京交通大學大二的王習然刷新了對中醫的認識。
幾周前,在學校舉辦的“中醫藥文化進校園”活動中,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的志愿者僅通過脈診就準確地判斷出了王習然的健康狀況,讓她很驚訝,“之前沒想到脈診這么準!”體驗過程中,志愿者不僅向她普及了中醫藥文化知識,還針對她的身體狀況給出了一些日常保健建議。
圖源:視覺中國
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學生霍俊彤發現,現在身邊許多年輕人都有中醫養生的意識。他注意到,很多年輕人已經開始用枸杞、當歸等一些藥材泡水喝,“包括我的一些非中醫專業的同學,現在也會嘗試拿藥材去煲雞湯喝?!?/p>
近日,中國青年報對1000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3%的受訪青年覺得自己有中醫養生意識。具體來看,刮痧是最受歡迎的中醫養生項目,有45.7%的受訪青年嘗試過。
來自山西的95后安津對上學時的一次刮痧經歷記憶猶新,“刮完的第二天特別疼,我還因為沒注意保暖發燒了。”盡管第一次刮痧的經歷并不那么愉快,但工作后的安津還是形成了中醫養生的意識,除了平時會去推拿按摩,她還學習了一套臉部按摩手法,在家用臉部刮痧棒針對穴位按摩。
除了刮痧,有45.1%的受訪青年嘗試過拔罐,40.9%的受訪青年體驗過脈診,艾灸(38.7%)、推拿(37.6%)、喝中藥(32.7%)等也是受訪青年體驗比較多的中醫養生方法。可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視健康管理,各種中醫養生理念和療法也受到年輕人認可。
圖源:視覺中國
融合年輕生活
“新中式養生”正流行
當下,年輕人普遍飲食不健康、作息不規律,導致各種亞健康問題甚至疾病接踵而至。許多00后自嘲是“脆皮大學生”。《2022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顯示,分年齡段來看,90后處于疾病狀態的比例最高,達38.6%。焦慮、疲憊、易怒等狀態纏身,肥胖、脫發、心悸等困擾,促使人們更加關注身體狀況,積極尋求養生之道。
由于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許多年輕人無法嚴格按照傳統中醫養生的理念起居飲食。于是,“新中式養生”的概念開始出現,即在傳統中醫養生理論的基礎上,融合當代年輕人的生活習慣,通過一種更便捷、靈活的方式讓年輕人實現自我保健。
圖源:視覺中國
今年,先是八段錦走紅,成為夏日最受歡迎的運動方式之一,“三伏天曬背”“三伏貼”也相繼登上熱搜。緊接著,“中藥酸梅湯”打敗奶茶,掀起中藥養生飲品潮流,“藿香正氣水”泡腳法一度在網上流行,養生年輕化的勢頭越來越明顯。
艾灸儀,養生茶,祛濕貼,泡腳桶等養生神器成為不少年輕人購物單中的常備項?!捌【萍予坭健薄翱蓸繁锱蔹h參”的“朋克養生”已成為過去式,“養生”這一概念正在被解構和重塑。
可樂換阿膠、“火鍋局”變“養生局”等在傳統中式養生方式的基礎上,融合了現代人生活習慣的“新中式養生”方式成為年輕人追逐的潮流。
“中醫藥始終沒有淡出公眾視野,更離不開相關部門對中醫藥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觀念植根于國人心中。中醫具有較強的文化屬性,其養生文化對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一直有較強的指導意義?!庇兄嗅t專家表示,“新中式養生”能夠在年輕群體中圈粉,從某種程度上促進越來越多人關注中醫,有助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也有益于提升全民健康素質,這是件好事。
圖源:視覺中國
養生潮催生新消費
你的養生靠譜嗎?
新華網發布的《Z世代營養消費趨勢報告》顯示,18—35歲年輕人養生熱情高漲,甚至超越中老年人,成為養生市場的主力軍,在養生消費人群中占比高達83.7%。
今年“雙11”,年輕人中興起的“中醫養生熱”轉化為強勁購買力,健康消費市場成為重要增長引擎。京東健康“雙11”開售僅10分鐘,膝蓋理療儀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4倍,包括艾灸、膏貼、足浴包在內的中醫保健品類成交額同比增長超3.5倍。天貓“雙11”預售1小時內,營養滋補品成交實現三位數增長,燕窩、人參、靈芝、冬蟲夏草成為滋補“四大金剛”。
在養生潮催生的新消費下,我們也看到一些養生產品常常淪為“智商稅”,各種打著“養生保健”噱頭的“雞肋”甚至有害產品出現在市場上迷惑消費者。也有消費者表示,購買補品和保健品有時候買的是個心理安慰,以此來緩解健康焦慮。
圖源:視覺中國
此外,從網絡中獲取的中醫知識真假難辨也容易讓年輕人陷入養生誤區?;ヂ摼W平臺充斥著大量內容參差不齊的中醫養生知識,各個社交媒體平臺也有不少“養生博主”,正在成為年輕人獲取中醫知識的重要來源。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51.9%的受訪青年會選擇通過社交媒體平臺了解,這是年輕人獲取中醫養生知識的最主要途徑。
“中醫藥文化博大精深,普通人很難學透。”北京交通大學理學院研三的陶勝說,雖然平時也會在網上了解中醫養生知識,但感覺很多信息真偽難辨。
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特色診療中心副主任醫師范肅表示,現在網絡中醫養生知識科普水平參差不齊,有的是專業中醫在做,有的則是企業營銷號。很多人在網上看了一些中醫科普知識,也沒有弄清自己的體質,就自己給自己用藥。但中醫的核心還是“辯證論治”,要對癥下藥。
(海報新聞見習編輯 宋玉 綜合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齊魯壹點、環球網等)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