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要訣: 春生夏長 秋收冬藏
一、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出處與釋義
出處:《史記·太史公自序》:“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弗順則無以為天下綱紀。”
釋義:春天萌生,夏天滋長,秋天收獲,冬天儲藏。指農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亦比喻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看,順應四季,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冬病夏治、夏病冬治,就是按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來調整自己的生活,從而達到健康養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四季養生與臟腑的關系
1、肝主春,肝喜綠色食物,春天要多吃一些綠色蔬菜。
春季要加強肝臟的保健,保持情緒樂觀,不大悲大喜或暴怒。只有保持肝臟旺盛的生理機能,才能適應自然界生機勃發的變化。另外,春季也能使肝氣過旺,內火上升,這對脾胃會產生不良影響,妨礙食物正常消化吸 收,所以還要加強脾胃的調節與保養。
2、心主夏,心喜紅色食物如:山楂、紅棗、枸杞等。
夏季出汗多,鹽分損失多,若心肌缺鹽,心臟搏動就會受到影響,此時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補心。
3、脾主長夏,脾喜黃色食物如:黃豆制品等。
長夏是指從立秋到秋分的時段,俗稱“秋老虎”。長夏季節氣候潮濕、溫暖,在人體則與“至陰”之脾與之相應,天氣悶熱 首要的防濕補脾。
4、肺主秋,肺喜白色食物如:白蘿卜等。
秋季燥氣當令,易傷津液,飲食應以滋陰養肺之品為宜。另外酸味食物能收斂肺氣,而辛辣食物則發散瀉肺。所以,秋季常吃梨、番茄、檸檬、烏梅、葡萄、山楂、石榴、獼猴桃等酸味水果可養肺、潤肺,還能達到止瀉祛濕、生津解渴、健胃消食、增進食欲的作用。
5、腎主冬,腎喜黑色食物如:黑豆制品等。
在季節上,腎主冬,主骨生髓,怕涼。在情智上,腎歸 “恐”,恐傷腎。咸養腎,但過咸則傷腎。
由于腎主納氣,因此冬季人也不能一味懶怠少動,要多開展力所能及的體育活動,提高抗病力。冬天人處于“陰盛陽衰”狀態,因而要加強背部保暖,有助于腎的陽氣升發。
冬天養腎,一是保暖,二是保持心情愉快,三是多吃些黑色食品,四是適度作一些室外陽光下的鍛煉。
三、四季養生宜忌
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與天地共陰陽,“天睡我睡,天醒我醒”,這是最為健康的生活方式。
1、春季
天地萬物俱生,乍暖還寒,也是人體新陳代謝最為活躍的時期,應注意養肝,讓肝氣舒發,精神愉悅,當夜臥早起散散步。逆之則傷肝,肝氣內變。肝火旺的人在養肝時要忌煙、酒和少食辛辣的食物。
春天萌發、生長,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應注意春天養陽。
2、夏季
天地氣交萬物,當夜臥早起,使志無怒、使氣得瀉,適當作一些戶外運動。逆之則傷心,心氣內洞。
夏天,人的氣血都調動到外面去了,而內里是空虛的。中醫說至虛之處必是致病之所。到夏天,天氣特別熱的時候,要吃一點人參生麥飲,用人參補氣。汗出得太多了,用五味子收斂,斂心氣。天氣太熱,汗出了以后傷陰,可用麥冬養陰。
3、秋季
秋季氣候較為干燥,而燥易傷人肺臟,會出現口干、咽干、唇焦、干咳或氣促等癥狀。秋燥也易傷陰,導致陰虛,應避免外邪的侵入,適當收斂,使陽氣收而不虧。因此,秋季進補原則應為滋陰潤燥養肺,當早臥早起。逆之則傷肺,肺氣焦滿。
4、冬季
腎的經脈起于足部,足心涌泉穴為主穴,在冬夜睡前最好用熱水泡腳,并按揉腳心。
冬季養生關鍵在于“藏”,早臥晚起,去寒就溫,逆之則傷腎。冬季養生應該做到不要損害人體的陽氣,同時注意滋陰。打牌順手時,猶如春風得意,勢如破竹。但手背時,怎么算計都無濟于事。其實,手背時,猶如“冬季”,一定要“冬藏”起來,理性地收手,回家睡覺去。如果意氣用事,不肯收手“冬藏”,最后一定會賠個血本無歸。冬藏,養精蓄銳,等待春天的到來。
聲明:本站所有文章資源內容,如無特殊說明或標注,均為采集網絡資源。如若本站內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權益,可聯系本站刪除。